时政微观察丨三个故事看“厦门实践”

发布时间:2024-11-21 09:41:14 来源: sp20241121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漫步在厦门,都是风景。

“火红繁茂的凤凰木、一飞冲天的白鹭鸟,都是这座城市开拓进取、敢拼会赢精神的象征。”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曾在厦门任职的习近平总书记回首往昔岁月,深情讲述厦门故事。他称赞厦门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

1985年,习近平从河北正定南下履新,担任厦门市副市长。任职期间,他牵头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将“生态环境问题”设专章列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不仅在厦门是史无前例,在全国也开了先河。

当时,一系列“首创”“首提”之举在厦门开花结果,一系列先导性、基础性工作为厦门夯基垒台,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早期生动实践,化作今日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源头活水。

万石山的“癞痢头”治好了

1985年,鹭岛冬日,乍寒还暖。

在万石山风景区,有些地方挖沙取土、开山取石,山峰变成了“癞痢头”,环境破坏严重。

对此,厦门市人大代表不仅指责乱砍滥伐乱采者,也指出政府管理不力。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的鼓浪屿“八卦楼”一带今昔对比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的鼓浪屿“八卦楼”一带今昔对比

“人大监督,让我们看到政府工作中的疏漏,我们要以此作为开创厦门城建、环保工作新局面的一个新起点,统一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

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要求城管、规划等部门深入现场勘查,摸清全市情况,研究对策。“先封闭全岛沙场和违章采石区,城管办派宣传车上山下乡宣传,公安、城管、城建监察大队出动主要力量,巡逻检查执勤。”“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出详细的而不是笼统的实施细则,然后张榜公布,让大家都知道。”

对于具体实施举措,习近平从全局高度提出要求——

“岛内开采问题,能不能开,开多大,什么地方开、开采方式、保护措施这些问题由有关专家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勘查审核,提出方案,报人大审议。总的原则是:对于岛内要采取最大限度的保护,对于岛外、郊县,也要加强管理、规划和审批。”

自此,相关部门严格落实采石挖沙制度,严厉打击非法盗采行为,一场自然资源环境保卫战席卷全市,私挖乱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站位高远,言辞诚恳,习近平同志不仅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而且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让大家更加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态度。”时任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祖义曾回忆说。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园林植物园热门景点“雨林世界”。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园林植物园热门景点“雨林世界”。

久久为功,一脉相承。

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如今,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30余部,初步形成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筼筜湖的“高颜值”来之不易

筼筜湖犹如镶嵌在厦门岛中央的一颗绿色明珠,是如今“高颜值”厦门的金名片。

然而,曾经的筼筜湖却并非如此。

20世纪70年代,由于修堤围海造田,筼筜湖变成近乎封闭的内湖。湖周围冒出大大小小100多家企业,全市近半的工业和生活废水都往湖里排。垃圾遍地、蚊蝇滋生、污水横流、鱼虾绝迹,周边百姓叫苦不迭。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市民群众关于治理筼筜湖的呼声,习近平感同身受。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逐渐显露,治理筼筜湖成为摆在厦门市面前的一道发展课题。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习近平话语铿锵。

△筼筜湖治理前资料图

△筼筜湖治理前资料图

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整治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

针对治湖资金难题,会议明确“市财政今明两年每年拨1000万元”,占当时厦门市基本建设支出的近10%。持续的财政投入,为筼筜湖的蝶变奠定了资金基础,也对是否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

落实习近平提出的治湖方针,湖区整治渐入佳境:

1990年6月底,纳潮入湖搞活水体工程建成。

1992年6月,投资1.1亿元的筼筜湖一期整治工程完工。

2005年,厦门投入近8000万元专款,启动了厦门有史以来对筼筜湖最彻底、规模最大的一次整治行动。

2018年9月,筼筜湖被提升为厦门唯一的市级湖泊。

............

△1月24日,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

△1月24日,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

筼筜回响,驰而不息。

30多年来,作为厦门环境整治的重点工程,筼筜湖历经5期大规模整治。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昔日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的“筼筜渔火”,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厦门新景——“筼筜夜色”。

筼筜湖综合治理,不仅体现出厦门生态环境之变,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发端,也是中国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上走出的关键一步。

军营村的绿色致富路

军营村是厦门海拔最高的一个偏远行政村,曾经从山脚下沿土路要拐几百个弯才能上到村口。如今,村里已经通上了公路。

20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茶产业,村民们将山上的森林砍伐殆尽,生态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如此竭泽而渔,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200余元。

军营村命运的转折性变化,发生在1986年。这年4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辗转来到这个偏远贫困的山村。

因为土壤和气候适宜,军营村有种茶的传统。对于种果,村民们没有经验。当年,习近平给出种柿子的建议,还联系相关部门提供了一批优质树苗和扶贫资金。渐渐地,军营村的山坡成了柿子林;山间平地种植茶叶的面积也显著提高,到1997年超过了2800亩。

1997年7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又一次来到军营村。看到除了茶园和柿子林,其他的山头光秃秃的,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多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

△军营村茶农在茶园采茶。

△军营村茶农在茶园采茶。

有了继续发展的方向,军营村大踏步迈开了种茶、种树的步伐,两条腿走路、越走越快。

山上,植树造林搞绿化。山下,建设了加工厂,茶叶从种植、采摘,到炒制、加工,再到包装、运输,都可以在村里完成。

坚持绿化荒山和发展茶业两手抓,军营村实现了山上树绿、山下茶绿,生态和产业齐发展、互促进。树在山顶下雨吸水、干旱出水,巩固和涵养水土,这样一来,山间的茶也长得更好。茶在山间平地覆盖裸露地表,既丰富植被、促进生态平衡,又固碳净化空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军营村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走上了绿色致富路。”军营村党总支书记高泉伟感慨道。

军营村现有4100亩生态林,群山环绕,满眼皆翠,山里还出现了野兔、野鸡。森林加茶园,每年能固碳超过1600吨,碳票交易累计让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绿色资源给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

军营村成为厦门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案例,见证了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

△军营村七彩池美景

△军营村七彩池美景

东海之滨,逐浪千里。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期间,对厦门生态环境给予高度肯定。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厦门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治理环境与改善民生并举,成为美丽中国的一个窗口。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执笔丨栾熙彦

视觉丨江雨航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