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21:47:14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网 阿拉善11月21日电 题:内蒙古79岁老人坚守非遗传承一线 免费传技造福乡里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我已经做了近20年,我尽量把这个技艺教给阿拉善的农牧民、残疾人,大家共同致富的同时,也能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国家级非遗项目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内蒙古自治区级传承人格日勒如是说道。
图为格日勒(左)展示袖口的马鬃绕线堆绣技艺。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汉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这里地域辽阔,地广人稀。1944年,格日勒出生于此。
1984年,在一次出差中,身为公职人员的格日勒发生了车祸,被鉴定为二级伤残。1991年,她办理了病退,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
在巨大的人生变故面前,格日勒并没有服输,也没有被击垮,而是用智慧和双手,书写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下半场”。
“身体可以残疾,但思想不能残疾。”格日勒每天4点起床,锻炼身体3个小时,数十年如一日。通过30多年的锻炼,她的二级伤残下降为四级伤残。
图为用马鬃绕线堆绣技艺制作的56个民族大团结唐卡。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摄身体状况改善后,格日勒开始专注于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技艺的研究。她先后多次到青海、新疆等地学习唐卡制作,平时她也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唐卡的绘制。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是阿拉善地区独有的一种艺术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格日勒告诉记者,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制作方法独特,特点鲜明,充分反映了蒙古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流传至今有近300年历史。“马鬃是取自马前颈骨上的鬃毛,通过反复冲洗,用柏叶三熏净化,挂7天祈福,才能制作出适合使用的马鬃。”
图为用马鬃绕线堆绣技艺制作的唐卡。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摄“用3、6、9等吉祥数字的马鬃为芯,缠绕各种颜色的丝绸,并把这些马鬃绕线缝制在丝面图画的边缘,这就增加了图画的立体感,使唐卡中的画像栩栩如生,这样制作的唐卡不变形、不生虫害,是唐卡中最独特的工艺。”这位八旬老人说起马鬃绕线,如数家珍。
在马鬃绕线蒙古唐卡非遗博物馆,各种展品琳琅满目,大到设计制作,小到悬挂摆放,作品经图样设计、剪裁、贴布、绕线、堆制、缝制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马鬃绕线唐卡制作最关键的是有基本的绘画功底,此外还要了解唐卡制作的佛教基本知识,以及唐卡制作图背后的历史,对不同的人物用什么样的比例都有特定的要求。”格日勒说。
在很多人看来,独门绝技应该“传内不传外”,但格日勒却认为,这门技艺本身就属于阿拉善,不能让民族文化失传,不要让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技艺从自己手中断线。
图为格日勒(中)用马鬃绕线堆绣技艺制作唐卡。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摄为了让更多残疾人学到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自2015年起,格日勒每年都开办马鬃绕线制作技艺培训班,为农牧民、残疾人等做免费培训。
同时,格日勒还在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巴润别立镇等地设培训基地,利用农牧民农闲和空余时间,举办各类手工艺培训班,帮助农牧民在家门口学习传统工艺。
“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这样不仅能增加一项收入,也能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格日勒说。
另外,格日勒还和当地学校签订协议,每周到校传授技艺,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格日勒也先后荣获“2020年度全国薪火相传助力扶贫杰出贡献者”“北疆工匠”“内蒙古自治区最美女性”“内蒙古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8年时间里,格日勒累计培训的700多人中,很多人都学有所成,有所收获。
“他们或成为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技艺的传授者,或依靠着这门技艺走上创业路,或留在公司里工作。”格日勒说,虽然大家选择的路不同,但都是依靠着这门技艺,找到了今后的人生目标。(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