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1:13:15 来源: sp20241215
新时代文学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文学河道四通八达,文学活力奔流激涌,文学生态气象万千。中国文学,向着高处攀登,向着远方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伟大的文明和伟大民族,必有伟大的文学。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从悠久且不断发展的历史深处走来,从伟大的文学传统中走来。“文”就是我们传统中的根。
文学是高扬的旌旗、嘹亮的号角。长篇小说是人民的艺术,是最能体现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文体。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系列长篇小说,矗立起丰碑般的路标。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骆驼祥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国文学开辟崭新的天地。迎着新中国的太阳,“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一部部恢宏的人民史诗,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生命中长久回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是茅盾文学奖评选一以贯之的宗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中体现了新时代长篇小说在书写革命历史,讴歌新时代新征程,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回到文学史的传统,把普通人作为革命的主体与历史的主体去书写,这是从现代文学才开始有的。此后,文学的发展始终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延长线上,这既是对革命传统的肯定和发扬,也勾勒出新时代文学的巨大的空间。接下来的文学书写,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好地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去塑造和凝聚,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值得进一步思考。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离不开文学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文学能力的发展。文学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全面的眼光,以人的理智、情感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去领会世界和人生。文学不是一种谋生的技能,而是人之为人、行走在世界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文学给予现代人表达与塑造自我的能力、感受与认知世界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的人生和情感问题梳理与观照的能力。
新时代文学呈现出“破圈”与“跨界”的整体趋势。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传播格局对参与文学创作、生产、传播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破圈”与“跨界”绝不是迎合媒介的变化,也不是与短视频、影视、游戏等抢夺注意力。我们希望促进文学精品的生产、传播、转化、译介,尽己所能,让好作品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能量,以开拓和延伸放大文学的价值,让文学的生命力与活力更好迸发。由此,更多人能够意识到,文学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始终存在文学的维度。
今天的文化生活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学的传播方式可以运用技术革新创新,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人工智能或许有大脑,却永远不会有身体、心脏与皮囊。而人类的情感与想象,恰恰不完全是大脑运作的结果,而是根植于身心,来自生命的有限性中产生的独特性。今后的文学艺术创作,我们不妨将更多目光放在人工智能无法触及的领域——那里寄托着人类真正的尊严和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文学,又一次迎来了收获与荣耀的盛典。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神圣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营造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离不开澎湃的文艺创造力。宽阔的河道才能让水流澎湃。新时代文学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文学河道四通八达,文学活力奔流激涌,文学生态气象万千。中国文学,向着高处攀登,向着远方前行。
(作者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本报记者陈圆圆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1日 13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