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 | 三大指标均超全球一半,解锁中国“船”奇动力源

发布时间:2024-11-24 07:29:18 来源: sp20241124

e52cea66e0f346e1bc30458dad4aefa9.gif

  日前,2024年前三季度造船业成绩单发布:1至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18.2%、51.9%、44.3%,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

  放眼全球,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已连续14年蝉联第一。中国造船为何能长风破浪,中国“船”奇靠什么不断续写?这些年,中国造船做对了什么?

  归纳起来说,有三大动力源。

  一项“优势”:在发展兼具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点的产业方面,中国拥有着明显优势。

  造船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两方面,中国企业都拥有不错的“牌面”。

  技术实力雄厚。新时代以来,中国造船业加速结构调整与创新驱动,持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从国产航母到大型邮轮,从超大型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到万米载人深潜器、极地破冰科考船、重型自航式挖泥船,不少船型实现从“0”到“1”再到“N”的跨越,中国造船形成了船海产品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能力优势,是中国企业接连拿到国际造船新订单的关键所在。

  人才红利也很可观。与许多其他行业方便实现大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智能化制造不同,船舶建造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依然需要大量一线劳动者的参与。这些年,中国造船企业的效率提升、周期缩短,离不开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在智能制造、流程优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大批懂技术、擅操作、吃苦耐劳的技能工人。从钢板焊接、油漆喷涂,到吊装作业、高空作业、密闭空间作业,一大批活跃在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将图纸变成了现实,让一艘艘巨轮顺利完工。

  有技术、有人才,既“聪明”又“实干”,这就是中国造船业始终领跑全球的底气所在。

  一条“法则”:适应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供给,产业就会不断收获新成长。

  产业发展永远都在动态变化。技术新进步、生产新方式、客户新需求、监管新要求,都会创造新的市场空间。能否抓住新机会、拿到新订单,主要看一家家企业能否适应需求、优化供给。在这点上,中国造船企业近年来表现不俗。

  比如汽车运输船。在船舶市场中,这种船型原本属于相对小众的特种运输船,过去中国造船企业涉足较少。近两年,随着全球汽车贸易增长,特别是我国汽车出口增长,汽车运输船市场需求走高。瞄准这一机遇,中国造船企业创新技术、奋力攻坚。像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先后攻克薄板变形控制、船体结构精度控制、滚装设备安装调试以及LNG双燃料推进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又如绿色船舶。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和各国政府对船舶排放和能效的要求与日俱增。适应需求,中国造船企业加快绿色动力船型谱系化供给:从LNG、甲醇动力等绿色船舶,到氨燃料预留、氢燃料电池等零碳船舶……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持续跟进需求,及时响应需求,努力创造需求,中国造船业的市场空间将持续成长。

  一个“信念”:行业周期低谷同样孕育着机遇,保持定力方能厚积薄发。

  LNG船,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难度的“三高”船舶。今年4月,中国船舶集团与卡塔尔能源集团签约18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运输船项目,标志我国在这一领域跨入全球领先行列。要知道,2008年4月,我国船企才实现LNG船建造“零的突破”。

  “顺境”时的高光表现,源自“逆境”中的拼搏坚守。船舶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船舶行业陷入周期性低迷,新船订单大幅减少、海工市场陷入萧条,不少其他国家企业相继“退场”。逆境中,中国造船企业并未“低落”,而是挺起精神、勠力创新,相继攻克了邮轮、大型LNG船等一系列先进船型的技术难关,最终在迎来行业上行周期之时,收获了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的成绩。

  三大指标同步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收入利润出口全面提升……当前,中国造船业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用好优势,遵从法则,坚守信念,中国船舶还将鼓足劲、挂满帆,驶向更加广阔的海域。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