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8:15:39 来源: sp20241127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其中,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粮食和能源是必须牢牢端稳的“两个饭碗”。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困难挑战,就业、粮食生产、能源保供形势怎么样?如何兜牢兜实安全底线,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
记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您如何评价前三季度的就业形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今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力有效实施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前三季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持续好转。
一是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从三季度各月情况看,7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8月份为5.2%,9月份为5%,逐月好转。二是农民工就业持续改善。随着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回升,市场用工需求增加,前三季度,城镇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三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8%,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陈云:综合就业增长、失业水平等主要指标走势看,年初劳动力市场出现一段时间的回补性反弹后经历了短期调整,之后即转入稳步复苏的发展态势。1至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超过时序进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步回落,9月份为5%,为今年以来单月最低值。
同时,劳动力市场监测显示需求逐步回暖,供求保持动态平衡;社会对就业的当前感受和未来预期回升改善。
记者:下阶段,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还面临哪些压力?还需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云:当前稳就业具有诸多有利因素,但受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持续、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等。
推动就业形势持续改善,要加大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力度,提高政策和服务精准度。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新业态、新消费发展,促进综合零售、餐饮住宿、文旅娱乐等传统用工量大的行业巩固复苏势头;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改造、社会民生和基层治理等建设领域投资;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照护经济等,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激发经济和就业增长新动能。
同时,发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协同效应,推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更好支持稳岗扩岗。完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着力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精细化服务,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赖德胜: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经济发展,但也要注意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协同联动,提升经济发展促就业作用。要坚持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与就业促进良性互动。要细化实化扩内需举措,持续扩投资促消费,提升就业带动力;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同时解决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为年轻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开辟更多新领域。
粮食安全基本盘稳固,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记者:如何评价我国今年以来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当前秋粮生产基础?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录祥:从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秋粮收获已超八成,冬小麦秋种已过半,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可能再创历史新高。今年,我国夏粮生产虽然遭遇“烂场雨”等不利自然条件影响略有减产,但通过及时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开展减灾救灾等各项综合措施有效应对,夏粮产量达到2923亿斤,仍居历史第二高位,早稻单产和总产实现双增长,牢牢守稳了粮食安全基本盘。
秋粮约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4,对于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至关重要。今年播种面积同比增加了700万亩左右,其中,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了1300万亩,大豆面积也有小幅增加。可以说,各地落实落细稳面积、推技术、提单产等各项措施,为秋粮生产打下良好基础。从当前看,玉米主产区普遍实现大面积丰产,在田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全国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后期还要紧盯机收和烘干等关键环节,强化收获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下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形势,需要瞄准哪些领域重点发力?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从粮食需求角度来看,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要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仍将处于供需紧平衡。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更好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需要不断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产业链韧性,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下一步,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要聚焦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集成运用,把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进一步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还需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优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补齐粮食生产投入短板,提升补贴政策效能。特别是针对气候、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要加快建设多层次农业风险管理体系,降低全产业链风险,持续稳定种粮预期。
主要能源产品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供需总体趋于平衡
记者:今年以来能源供需形势如何?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局部地区冲突频现,能源安全是否有保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苏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恢复向好,带动能源电力需求稳定增加。为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用电需求,我国持续做好能源增产保供工作。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1.9%和6.4%,海外资源获取能力显著提高,煤炭、原油、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长73.1%、14.6%、8.2%,风电、光伏发电等装机持续大幅增加,能源供需总体平衡。
总体看,我国能源安全具备坚实支撑。一方面,我国持续增强一次能源生产能力,近年来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始终强调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面对国际复杂严峻形势,努力化被动为主动,更加灵活调整进口和出口,提升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今年以来,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具有较好的基础。煤炭和煤电继续做好兜底保障作用,前三季度,原煤生产同比上涨3%,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8%;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长10.8%;能源进口来源继续保持多元,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基本形成,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
记者:如何看待接下来供暖季的能源供需形势,怎么确保能源供应、价格基本稳定?
苏铭:进入供暖季,我国能源电力需求还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当前,我国正为迎峰度冬能源保障做好准备,煤炭库存保持在高位,天然气储备能力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能源供需将保持总体平衡。
同时,我们要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变化,防范非常规因素可能导致的油气供应受阻或价格上涨风险;此外,针对气温骤降或冰冻雨雪等极端天气未雨绸缪,做好国内电力热力负荷骤增的保障准备,防范极端天气对管道天然气进口和进口液化天然气入港的不利影响。
郭焦锋:为确保我国能源供应、价格基本稳定,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预测预警跟踪分析。建议能源、气象等部门强化联合研究,形成有效应急方案。二是加强煤炭、天然气、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和履约监管,保障开采、运输和交易环节畅通。三是进一步加强灵活性资源调度管理。建议电网企业统筹各种资源,优化调度方案,配合价格、管理等机制创新,尽可能在应急状态下利用更多的可调节性资源;进一步完善电力跨省跨区交易机制,更好发挥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提升大电网平台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0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