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8:32:27 来源: sp20241224
■一份成绩单:今年“双11”,截至11月11日零点,天猫共有402个品牌成交破亿;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东累计超过6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元,近20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
■一个新观察:相比以往,今年“双11”期间,价格比拼是电商平台竞争焦点之一
■一个发展历程:从2009年淘宝商城借助11月11日的“光棍节”发起网络促销以来,“双11”意外地成了亿万网民的狂欢节日,也成就了零售业大颠覆的开始。15年来,也从淘系的“一家独大”发展到淘系、京东、拼多多的“三足鼎立”
■一个十字路口:有专家认为,“双11”的未来,更有可能成为培育新产品、新服务的场景。
今年“双11”收官,各大电商平台不出意外地没有公布GMV(商品成交总额)战绩。
天猫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零点,共有402个品牌成交破亿。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东11.11成交额、订单量、用户数齐创新高。累计超过6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元。
自从2009年“双11”购物节启动以来,15年来,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从“流量到留量”的时代。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以来电商平台强调“低价”,这实质上是渠道生意走过了可快速替代线下的红利期后,回归到最朴素的效率逻辑。
今年“双11”:
价格比拼成竞争焦点之一
11月12日零点,2023年天猫“双11”收官,用户规模和商家规模显著增长。
截至11月11日零点,共有402个品牌成交破亿,其中有243个是国货品牌,3.8万个品牌成交同比增长超过100%。全周期累计访问用户数超8亿,创下历史峰值。88vip用户规模突破3200万,再创历史新高,成交同比双位数增长。
此外,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东11.11成交额、订单量、用户数创新高,京东采销总观看人数已突破3.8亿。目前累计超过6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元,近20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
相比以往,价格比拼是电商平台竞争焦点之一。
截至11月11日零点,天猫新增的两个价格力货盘,“官方立减”商品订单量超2.1亿,“天天低价”商品订单量近9千万。在11月11日当天,百亿补贴成交额同比增长699%,购买用户同比增长386%。另外,京东喊出将“真便宜”进行到底的口号,而拼多多、抖音“双11”大促同样主打低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低价基础上的产品供给丰富度提升,能让不同消费层级的市场潜力得以释放,进而为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会,实现供给侧与需求端共同繁荣。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表示,在“双11”期间赢得消费者,维护平台的品牌价值,最为重要的仍然是如何持续提升消费体验,包括价格、品质、服务等多维度的消费感受,从而实现价格低、品质高、服务优。
15年发展:
从“一家独大”到“三足鼎立”
当时间退回到2009年时,中国互联网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局,由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巨头”所统治的门户时代,向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BAT时代转轨。
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借助“光棍节”这个互联网语境下年轻人创造的梗,对中国消费影响深远的大型促销活动诞生了。
一场时代的序幕就此拉开。2009年27个品牌在淘宝参与“双11”后,仅在这一天成交额就达到0.52亿元。第二年这一数字就变成了9.36亿,随后“双11”一发不可收拾。“双11”意外地成了亿万网民的狂欢节日,也成就了零售业大颠覆的开始。
2012年被业内人士看作“双11“的爆发年。2012年“双11”当天,天猫与淘宝的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其中天猫达到132亿,淘宝达到59亿。这也是天猫第一次成交额破百亿。那一年,淘宝商城改名叫天猫。“双11”被正式注册为“全球购物狂欢节”,并开始推广到海外市场。
从2012年开始,“双11”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到了2014年的“双11”,移动电商已经有了爆发的态势。
不少声音认为,2015年是互联网大转折的开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了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数是7.71亿,乡村人口数是6.03亿。电商研究者谢璞表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进程,恰好与中国城镇人口超越乡村人口的进程重叠。
2015年也是4G元年。2015年全国网民规模6.88亿,新增3951万,其中手机网民6.2亿,较2014年增加了6303万。
面对新的人群,新的市场,对“双11”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吴晓波在2015年发文认为,赶羊式的营销运动看上去很热闹,其实已是非常陈旧低效的模式。而且,几何级暴增的货物配送量让全国物流体系一次次地经受考验,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和社会资源浪费。
“双11”需要新的改变。很多人对2015年“双11”记忆犹新的是,天猫与“湖南卫视”合办了一场“双11”晚会。在此之后,联合卫视台举办购物狂欢晚会,成为惯例,也有人把它称为“猫晚”。
晚会、红包、移动购物,这些“双11”的“惯例”从2016年开始,成为“新常态”。
“2015年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移动互联网。”谢璞指出,2016年开始了移动互联网创业潮,那时候大批纯粹通过手机上网的人群涌入了互联网,不少电商平台和创业者都来抢食这一批蛋糕。
根据星图数据显示,2016年“双11”当天,全网销售额最终为1770.4亿元,淘系占比68.2%,为1207亿,同比增长32.3%;京东占比22.7%,大约402亿,同比增长59%,后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
2016年“双11”格局,从“一家独大”悄然变为“两强领军”。拼多多加入战局后,格局再次从“两强领军”变为“三足鼎立”。
汉能投资集团执行董事黄萌认为,阿里起初是有流量红利的,不过后续大家都面临同质化的竞争,这种标签化就不明晰了。在行业内出现两个变量,一个是拼多多,另一个是抖音电商。“拼多多自身的低价策略,以及抖音的兴趣电商策略,很有可能引发后续电商格局的变化。”
观察
告别促销:“双11”的欲望能持续多久?
“双11”发展至今,早已不再只是促销的代名词。对商家来说,“双11”也不再是唯一。
一家足浴盆品牌的创始人邢强观察到,现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节日,“双11”也不再只是阿里的“双11”,线上销售渠道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分散。“双11”越来越回归到常态化,“直播间里的一次活动可能和‘双11’的销售热度也差不太多”。
“自2018年开始,‘双11’的发展就进入成熟期。作为一个大的市场营销活动,已经开始见顶了。”黄萌表示,无论是通过调整周期,还是用复杂的营销方式来提升销量和销售额,都比较困难。与此同时,上游的品牌商家长期参与其中,要迎合流量诉求,也略显疲惫。
不过,在星图数据运营副总裁王颖看来,“双11”已经变成了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品牌在这个时间点都形成了惯性。相较于十多年前,整个行业在电商投入更多,品牌的参与度反而更高。更大的变化是,自2017年之后,新零售平台以及线下商超等开始参与到“双11”中,如今“双11”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
现在,在网络购物节期间集中购物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近年来,平台试图通过回归最朴素的效率逻辑,来激发品牌和消费者对“双11”的欲望。以今年为例,各个平台都在强调低价,回归到最开始以价格促销手段直接吸引消费者。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赵浩兴告诉记者,从整体宏观环境来说,这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消费者开始变得更加理性,追求性价比,因此电商平台也逐渐回归到理性。
但需要警惕的是,通过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并不意味着降低品牌价值和服务来换取市场。“低价的核心是性价比,是商家投入产品研发、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后,通过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换来的。”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这样的“价格战”才是一次产业的淘汰赛,能够带来新的产业升级。
天下网商代运营负责人青木感受到今年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平台和商家更加注重利润和持续性。“以往电商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大家都是在一味地灌水,拔苗助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GMV。而目前的品牌更注重用户增长的质量,注重消费者体验。”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在疫情期间,“双11”充分释放了被抑制的内需潜力,一些线下中小商家也通过数字化转型捱过经济寒冬。“双11”的未来,更有可能成为培育新产品、新服务的场景。
最早的“双11”,承载着电商对线下零售的野心。当网购消费行为从节日仪式化走向常态化,也在不断推动中国商业消费模式的变革。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程璐洋 俞瑶 综合中国新闻周刊、经济日报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