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欲借“前店后厂”模式促中医药产业国际化

发布时间:2025-01-02 03:28:30 来源: sp20250102

   中新网 兰州1月23日电 (闫姣)“中医药+文旅”“中医药+互联网”“中医药+龙头企业”“中医药+前店后厂”……23日,甘肃两会正在进行,中医药再度“出圈”成为热议高频词。

2020年11月中旬,甘肃陇南市宕昌县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分拣包装中药饮片。(资料图)李亚龙 摄

  “香港厂商会检定中心已于2023年10月落地甘肃定西市、陇南市,接下来我们还将推进甘肃中医药产业大数据中心落地甘肃,甘肃中医药研发中心亦落地香港。”甘肃省政协港区委员、瑞华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国瑞说。

  “香港人士对中医作为调理和养生的认可度较高,在慢性病治疗领域较受欢迎。”潘国瑞认为,上述中心建立后,“甘肃生产+香港研发、包装、推广”的“前店后厂”模式,将提升甘肃中医药品牌价值,健全全产业链和种植溯源体系,提高中药材国际化、智能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常委、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谭岳衡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称,中医药是香港和甘肃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两地可以建立中医药产学研基地,更好地结合产业上下游;也可以借力香港规范的标准、联通世界的优势,让甘肃中医药走向国际。”

2023年6月中旬,甘肃定西市陇西县药材市场交易忙。(资料图)张婧摄

  据甘肃省卫健委数据,2023年,甘肃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到800亿元人民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10万亩左右,标准化种植率达到60%;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180万吨,中药材年交易量220多万吨;该省已在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建立16个岐黄中医学院(中心),累计诊疗患者18万人次。

  在甘肃省政协特邀界委员、澳门甘肃联谊会理事长何萍萍看来,甘肃“中医药+旅游”不应在只局限于国内,应尽快融入国际市场,吸引更多国际顾客,“比如,可以在开发多元化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塑造良好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