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因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

发布时间:2024-11-10 06:08:06 来源: sp20241110

原标题:【光明论坛】因时因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血脉中,爱国主义自古就是流淌其中的主旋律。近期,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提出,指导推动有关部门和单位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平台载体,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实施。这对于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由宏大叙事向细微叙事转变。形象生动、娓娓道来的故事更能吸引人感染人,平实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也更能拉进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让话语表达兼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和生活温度,用老百姓“听得懂”“说得出”“传得远”的大众话语、时代话语讲清、讲透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和理论,真实生活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接地气、蕴底气、融入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能增进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成效。因此,既要善于以小见大,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素材,同时还要善用微电影、微小说、微慕课等微载体,以及动态图、表情包等微形式进行生动呈现,在润物无声中推动爱国主义入脑入心。

推动数字赋能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展览馆、3D博物馆等数实融合场馆利用沉浸式数字技术,推动红色历史、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让红色资源及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为可“视”的精神与可“触”的信仰,使观者零距离感受祖国壮美河山和悠久文化,激发爱国情怀。此外,智能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改变了传统以授为主的教育形态,依托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得以在多重时空场景中自由“穿梭”,深切感悟社会的变迁,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未来,还应持续发力,借助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结合青少年行为偏好和认知规律,大力开发更多有趣有益的爱国主义教育沉浸式课程,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寓教于乐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适应分众化传播趋势,用智能媒介讲好爱国故事。爱国主义教育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必须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瞄准不同群体的需求及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传播策略,不断扩大内容供给,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一方面,要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与内容建设,通过打造集文献资料库、图文数据库、理论资源库于一体的“云教育基地”,不断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阐释、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现等,制作和生产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数智技术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认知差异、能力差异、需求差异、个性差异,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智能再造与精准分发,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此外,打造多维化传播矩阵,实现多种媒介的优势相融、话语相通、形式互补,汇聚多元化主体力量,生动讲好爱国故事,画出爱国主义教育最大同心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结合新的媒介环境,统筹各类资源,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注重落实落细落小,培育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凝聚奋进新时代的澎湃力量。

(作者:徐曼、张治夏,分别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