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金额首破3万亿元,企业年金如何惠及更多职工?

发布时间:2025-01-07 22:44:01 来源: sp20250107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记者姜琳 陈旭)作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是职工养老钱的重要补充。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企业年金积累金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3.19万亿元,参加职工3144万人。

相对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企业年金参保率依然偏低。如何激励更多企业加入这一制度、更好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

参保比例仅8%,未来空间巨大

所谓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职工到退休时,能多领一份养老钱。

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2%。

“过去20年,企业年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现在不少退休职工已经领取到企业年金,相当于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外多一份保障,补充养老的作用初步显现。”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说,但是从覆盖面看,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尚不充分,还没能发挥出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2023年末,企业年金已在全国14万多家企业建立,与1.8亿多户经营主体的总量相比,参加企业的比例明显偏低。

“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企业年金可覆盖就业人口的半数左右,我国企业年金参保人数占具备参保条件的职工总人数比例仅8%;加上职业年金后,第二支柱覆盖率为15%。这个差距,既与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高、第二支柱建立时间较短有关,也表明企业年金的发展还不足,未来空间巨大。”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

“除部分企业盈利能力不强、供款能力较弱等因素外,不少企业对企业年金政策知之甚少,或误认为可以用期权、股权等未来收益替代而游离在外。还有些民营企业即使有支付能力和意愿,但由于不适应相关程序和规则而放弃。一些小微企业则困于缺乏专业人员操作、员工流动频繁、企业年金关系转续难望而却步。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年金有效扩面的实际问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表示。

另一方面,企业年金也受职工参与意愿的影响。在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处副处长杜志峰看来,劳动者流动性增大,职工更愿意追求短期效益而非长期的隐性福利,以及年轻人对自由灵活工作方式的追求,都冲击了年金这种相对传统的运行机制。如何适应新型职场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应成为年金制度下一步调整的方向。

如何吸引企业和职工加入?

“在当前企业经营压力和社保负担依然较大的背景下,首先应强化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负担,支持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等建立或联合建立企业年金,持续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郑功成表示。

不同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必须参加,对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政府主要是鼓励和引导。而政策的非强制性,就意味着需要用人单位在政策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

据记者了解,尽管近年多次下调社保费率,但目前用人单位缴纳的“五险一金”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依然在3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让企业为职工建立长期福利安排,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政府财税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让企业认识到参加年金制度对人才的激励效应。

“财税支持固然重要,但最好能在不增加财政负担和企业成本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创新实现企业年金发展。”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聂明隽说,比如在严谨测算、不影响养老金当期支付的基础上,考虑将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从16%变为“14%+2%”,其中的2%用于建立企业年金,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年金制度。

聂明隽的建议,与近年来美国、英国、丹麦、新西兰等很多国家探索的“自动加入”机制异曲同工——年轻人一参加工作就自动加入企业年金,参与率很高,可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合力保障退休生活的良好效果。

参与门槛高、申请流程繁琐,也是影响企业参加年金制度的重要因素。多位专家提出,大力简化企业年金办理程序,提高建立、转移、暂停、恢复企业年金的便捷性,降低中小企业决策成本。

“应该增加企业年金缴费灵活性,允许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从低比例、小范围开始,比如先覆盖对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部分职工,之后再逐步扩大。”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伟说。

此外,专家普遍呼吁打通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也就是职工缴纳的个人养老金可转入企业年金,辞职或新单位没有建立年金的,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转入个人养老金;同时要建设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信息平台,实现一站式查询,让“钱随人走”,不因个人流动而发生权益损失。

基金如何更好保值增值?

除扩大覆盖面外,提高收益率也是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一大关键。结余资金的保值增值,将直接影响企业和职工参加年金制度的积极性。

那么,企业年金由谁来投资和管理?

据了解,人社部门共遴选出20多家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人,对这笔钱进行打理,产生的收益会并入企业年金基金,并最终进入职工的“钱袋子”。这两年,为鼓励年金投资取得更好收益,国家还逐步扩大了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2007年至2023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年均收益达到6.26%,除极个别年份出现亏损外,绝大部分年份保持了良好收益。

山东威海一家航运企业职工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交了14年企业年金,一般到年底,都会到个人账户看看累计金额和收益情况,一般都能“跑”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速。由于年金是复利投资,积累越多,时间越长,将来可领取的金额就越高。

不过,近年低迷的投资环境,给基金保持长期稳健收益带来压力,也不利于增强年金吸引力。

“这需要金融机构创新企业年金产品并增加附加值。企业年金虽然具有政策性,但总体上仍然属于金融产品,应当充分发挥产品效应——即通过提高收益来吸引更多企业建立年金。”郑功成表示。

“金融机构提升投资和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年金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采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期限长期化的方式,通过优化支付手段鼓励基金长期投资、获得更高收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曹德云建议。

“当前资本市场已进入低利率时期,这对金融机构的投资策略、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田军说,机构可进一步扩大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通过纳入相关度低、多样化的品种,如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股权投资等,降低基金投资风险;同时积极探索大型企业年金多受托管理计划,提升服务质量。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