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董哲:中国南方洞穴遗址揭示怎样的人类史前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4-11-21 20:31:48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社 福州5月29日电 题:中国南方洞穴遗址揭示怎样的人类史前文化密码?

  ——专访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董哲

  作者 雷朝良

  人类从哪里来?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是揭示人类起源的重要手段之一。2024年初,在福建三明举行的南方洞穴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座谈会上,来自中国各地考古研究机构、高校和洞穴遗址的专家学者与会交流,形成了南方洞穴遗址保护共识。

  中国南方洞穴遗址揭示了怎样的人类史前文化密码?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董哲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了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何为南方洞穴遗址?

  董哲:中国地大物博,辽阔的疆域和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以秦岭一淮河为界的南北两地不同的环境差异。根据自然地理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南方洞穴遗址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洞穴遗址。

  这里所说的洞穴遗址,核心在于“遗址”二字,并不是所有的洞穴都符合这个概念。洞穴遗址与露天旷野遗址,是旧石器时代两种不同的遗址类型,均埋藏着古人类生存演化的化石与文化证据,前者除经典意义的洞穴外,还包括岩厦、裂隙、落水洞等。

  南方洞穴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堆积,能够建立起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框架,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巨大,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

  

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万寿岩,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是迄今为止中国华南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遗址。张斌 摄

   中新社 记者:截至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南方洞穴遗址有哪些?这些遗址有些什么特点?

  董哲: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石灰岩山体,因溶蚀作用形成众多喀斯特洞穴,多分布在贵州、云南等二级阶梯上。安徽、浙江、福建等三级阶梯上也有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发现,如安徽繁昌人字洞、东至华龙洞、和县龙潭洞等。福建也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洞穴遗址,除三明万寿岩外,还有漳平奇和洞等。

  这些遗址常呈遗址群分布,如华龙洞附近发现有岩厦等遗址,人字洞也新发现了裂隙,万寿岩其实包括了船帆洞和灵峰洞。这些遗址除万寿岩等看起来符合经典洞穴遗址的定义外,其他一些遗址要么是坍塌的古老洞穴,如和县龙潭洞、东至华龙洞;要么是广义上的洞穴类型遗址,如人字洞其实是裂隙。这些特点提醒我们,在野外工作中需要兼顾那些不“典型”的洞穴类型遗址,避免重要的文物考古资源被忽视而造成破坏。

  

福建三明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吸引游人前来参观游览。张斌 摄

   中新社 记者:对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而言,洞穴类型的遗址为何重要且特殊?在世界洞穴遗址版图中,中国南方洞穴遗址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价值?

  董哲:如前所述,洞穴类型遗址与露天旷野类型遗址,是旧石器遗址的两种类型。旷野类型遗址一般分布在河流二级及更高级的阶地上,古人类在这类遗址一般进行临时或短暂的活动,主要是利用河漫滩的河流砾石打制石器,而不会选择在这里居住:一是没有任何遮风挡雨的地方,二来住在河边很危险,凶猛的食肉动物常会在夜间到河边喝水。

  由于当时古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还很弱,因此依仗天然环境生存自然成了一种本能和技巧。背风、向阳且近水的洞穴就成为古人类理想的栖息之所。长时间复杂的活动,使得洞穴类型遗址堆积一般比较丰富,且特殊的埋藏条件往往保留下珍贵的古人类化石,这是露天旷野类型遗址一般所不具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洞穴遗址十分特殊且重要。

  中国南方洞穴类型遗址,在世界洞穴遗址版图中也占据一席之地,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发现有人类演化不同阶段的古人类化石。比如江苏南京汤山葫芦洞、安徽和县龙潭洞等,都出土了直立人化石;广东马坝狮子岩、安徽东至华龙洞等遗址,均出土了早期智人(或称古老型智人)的化石;湖南道县福岩洞,更是出土了迄今发现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

  以上种种重要发现表明,中国南方洞穴类型遗址蕴藏着丰富的旧石器考古资源,对研究阐释人类起源,特别是“中国人从哪里来”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深厚潜力。中国南方洞穴类型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人类具有独特的演化路径和适应方式,旧石器主体文化面貌(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从早到晚一脉相承,不存在中间缺环。

  

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船帆洞内的人工石铺地面。张斌 摄

   中新社 记者:国外有哪些知名的洞穴遗址?它们在保护研究利用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董哲: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近些年提到最多的,就是西班牙北部阿塔皮尔卡(Atapuerca)遗址群。这个遗址群类似于中国的周口店遗址群,距今140万到1万年前不同时期、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均在遗址群活动。

  这个遗址群从1964年就已开始系统发掘,一直到今天发掘工作仍在进行。得益于精细发掘、遗存信息全息收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陆续得以在国际高等级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对古人类演化的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我认为,这就是最需要中国学者学习、借鉴的地方,必须严禁竭泽而渔、穷尽式发掘,因为认识总在进步,技术方法一直在创新。我们在发掘前必须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不能急功近利,吃子孙饭。

  

游人在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船帆洞内游览。张斌 摄

   中新社 记者:中国南方洞穴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已取得哪些成果?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把南方洞穴遗址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使之成为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董哲:包括安徽繁昌人字洞和东至华龙洞、福建三明万寿岩等遗址在内,中国南方洞穴遗址在保护、研究和利用上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具体体现在普遍建设保护大棚防止水土流失,相继发表考古报告、研究论文等加强文物考古资源价值的阐释,建设遗址博物馆,图文并茂、AI演示等多手段展示让文物活起来等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遗憾,最主要的是几乎没有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一些中国北方洞穴遗址一样,能够在单一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上均取得显著成就。

  在当今形势下,吸收国际团队共同参与是重要趋势,让对方可以在参与具体工作时把好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中国南方洞穴遗址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工作中。

  

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灵峰洞外景。张斌 摄

  此外,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是一门国际学科,以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为最重要的学术目标。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中国南方洞穴遗址,向国际友人形象展示南方洞穴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与阐释宣介等领域已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有条件的遗址可以尝试开展国际夏令营,邀请国外大、中、小学生参观展览甚至参与发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尽到应有的责任。(完)

  受访者简介:

  

  董哲,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早期人类演化研究。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