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榕树扎根18年 浙江温州三垟湿地“生态良药”稳火慢熬

发布时间:2024-11-22 02:39:58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温州12月22日电 (张益聪 许航)2005年,在浙江省温州市三垟湿地,一株幼小的榕树栽入“绿色思维”的土壤。18年后,包含着对温州生态园保护与建设的嘱托,这棵“绿色榕树”郁郁葱葱、亭亭如盖。三垟湿地四季轮转十八载,稳火慢熬这副“生态良药”,迎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蝶变。

  历经“腾笼换鸟”的生态改革;蹚过环境逆生长的探索之路;迎来开放包容的活态绿色……良药苦口利于疾,方得环境善始终。观中国,改革开放45年;看浙江,“八八战略”二十载;见温州,千年商港何以幸福敲门……2023年,站在重要历史交汇点回看来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如何在三垟湿地生动实践?

三垟湿地航拍实景。温州生态园管委会 供图

  18年时间裂变:腾挪生态空间

  谈及18年前的三垟湿地,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沙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秀忠历历在目:废弃的铁钉扎在地里;电镀作坊在河道尽情“排泄”;无度种植、养殖和生活污水排放交织……作为温州生态园保护建设的起点,该村“腾笼换鸟”的生态空间更新势在必行。

  “一开始,我们很多村民不想拆迁,不想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张秀忠说,“为了治理三垟湿地环境,就土地征迁的事情,村里从没和人粗过脖子的老人,都争得面红耳赤。”

  如此磕磕绊绊4年时间,三垟湿地范围内9个村共4500余户村民搬迁,累计拆除旧房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且征迁村民被就近安置,集中在黄屿片和三郎桥片。截至2018年,共完成2个区、4个街道、14个村、8000余户的拆迁,为三垟湿地保护建设赢得发展空间。

  彼时的村民不曾想到,让自己痛心疾首搬离祖地的土地征迁,不仅为这片土地算好了生态环境的“子孙账”,还为他们自己圆了安居梦,“现在,我们住进了高楼,从农民变居民,生活便利了,湿地环境也更好了。”如今在三垟湿地景区工作的石兴(化名)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然而,长期以来土地要素制约是三垟湿地保护与建设的最大阻力,农用地只征不转存在的法律、政策“瓶颈”,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2018年,《温州生态园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实施方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通过。以中国全域首个推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方案的地区为契机,温州生态园成立征地攻坚班组,深入推进“农征农”土地征收工作,走出了一条以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进湿地农用地统征新路子,彻底解决因土地权属引发的土地管理难题。

  随着三垟湿地完成空间腾挪,18年来,围绕三垟湿地保护建设,该市共取得财政收入约150.75亿元,共融资约169.22亿元,挑起了城市“绿肾”保护建设的担子。

三垟湿地“水下森林”与水上景观。温州生态园管委会 供图

  11.66平方公里:扭转水域环境

  11.66平方公里,是三垟湿地多年“腾笼换鸟”的生态空间硕果,空间已有,“生态”亦是其中之义。早年间,在温瑞塘河整治工程指挥部转业的退伍军人徐永春是三垟湿地水域蝶变的亲历者,他表示,“我走过无数遍温州塘河南北,温州水质从‘黑臭河’到如今的‘水清岸美’,可以说非常不容易。”

  自2016年起,三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从未中断。从净水行动开始,源头治理湿地河网淤泥,采用环保绞吸式生态清淤及土工管袋淤泥固化新技术,对三垟湿地138条河道开展全面清淤。同时通过无害化处理,将淤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循环再利用,开辟出一条“清淤疏浚-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河道清淤治理新路径。至2019年,已完成138条河道全域清淤整治提升。

  时至2023年,三垟湿地迎来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厚积薄发。温州生态园以全域美丽河湖创建五年计划、直排场河水质提升三年(2022—2024年)行动、三垟湿地生态示范区块、核心景区(亚运会考察点)等重点区域水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全域推进三垟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

  以三垟湿地水域瑶池浃河为例,淤泥污染、净化能力弱、流动性差等三大问题造就了“死水”风险。

  为此,温州生态园以科技为引领,开展以“水下森林”为核心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全生态链构建“前期以水养草,后期以草养水”的水生态建设新模式。

  截至目前,瑶池浃河整体水质从原先的V类水提升至Ⅲ类水,部分指标已达到Ⅱ类水标准,在水下1.5米范围内清澈见底。

  窥一河以观全域水生态。目前,温州全域水质Ⅲ类水占比达到60%;共创建“美丽河湖”18.24公里,其中三垟湿地轮船河被评为2020年省级“美丽河湖”;直排场河水质均值已达到Ⅲ类标准;三垟湿地生态示范区块、核心景区(亚运会考察点)水质提升等工程,总体水质大幅改善,局部区域水质指标接近Ⅱ类水,水体最高透明度达到1.4米,成效明显。

三垟湿地内“小微湿地”构建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温州生态园管委会 供图

  5年974万人次:引领绿色生活

  温州大学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成立;生态示范片区建设承载美丽乡愁;小微湿地打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旅场景……随着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三垟湿地景区于2018年10月开始对外开放,并在5年间迎来了游客974万人次,以活态场景引领民众绿色生活,成为温州城市建设的“生态会客厅”。

  “18年来,三垟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空间腾挪的裂变,科技引领的蝶变,迎来了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逆生长’。”此前,温州大学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副院长肖德荣接受 中新网 专访时表示,“研究院将依托温州大学生态学优势特色学科,发挥人才汇集、科技创新等优势,努力为三垟湿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2年起,温州生态园立足三垟湿地保护建设,围绕榕源打造集基础研究、生态修复、城市融合、产业带动、自然教育和开发合作等多元功能体,做到“少干预、微改造”的湿地生态修复。

  据测算,该示范片区一共运用植物品种152种,其中包含常绿乔木类共17种,观花、观叶亚乔、散生灌木、丛状草本类共26种,落叶乔木类共19种,片植灌木、地被及草坪类共49种,观赏草类共14种,湿生、水生植物类共27种。

  从三垟湿地北入口进入,一个2万平方米的“小微湿地”呈现眼前,按照三垟湿地建设标准,将着力构建多个“小微湿地”生态系统,共同组成三垟湿地小微生态矩阵。

  此外,从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溯源生物多样性,三垟湿地内部还搭建“昆虫旅馆”,并打造多处鸟岛供鸟类栖息。目前三垟湿地内有鸳鸯、天鹅、白鹭等鸟类142种。其中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水雉、黑翅鸢、红隼等14种。

  18年兼程,朝夕必争。然而,在三垟湿地,榕树挺拔高耸,寿元绵延数千年,18年光阴如梭。反观生态文明建设,于中国、浙江、温州而言,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