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堆人,赤子心,破解千年能源难题的中国答卷者

发布时间:2024-11-24 19:55:30 来源: sp20241124

  有这样一支队伍,心怀赤子之心。

  有这样一项技术,解决千年能源问题。

  有这样一种担当,谱写中国核能发展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在闽东海域,山与海相连,海与岛相融,一艘渔船在一座海岛山脚下不远处起伏,船上数十个挺拔的身影紧紧握住围栏,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随着岛上发出一声巨响,山体爆破施工正式开始,那声音划破天际,响彻云霄,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千年能源问题从此刻有了破解“钥匙”。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国核能发展采取“三步走”发展战略——热堆、快堆、聚变堆。其中,快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主力堆型,代表了当前世界核能的发展方向。

  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我国发展快堆,是中核集团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核工业和中核集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聚焦“国之大者”,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实践。

  在数年的建设历程中,数以万计的核电建设者奔赴工程现场,以赤子之心、工匠之心“雕刻”这一承载国家核能战略的新时代核工业重大核能科技工程,以坚韧的意志,不屈的斗争精神,共绘中国核电事业的宏伟蓝图。干“千秋业”,聚“万众心”,霞浦核电人以实际行动践行铮铮誓言,谱写新时代能源发展新篇章。

  立愚公移山志 誓做快堆追梦人

  “我知道这个项目难,但没想到这么难。”“知道现场条件差,但没想到这么差。”无论是经验老到的“老工程人”,还是刚入行的“新人”,对霞浦核电工程现场的评价如出一辙。荒草丛生、蚊虫肆虐,与陆地隔海相望没有通途。霞浦核电工程所在的这座岛,多年来孤独地矗立在海上。

  作为我国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中的重要一步,霞浦核电工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2014年,霞浦项目成立筹备组,初期只有5名成员,他们兵分多路,各挑大梁:撰写项目建议书、两评报告,开展现场征地、五通一平,协调办理用岛用海各项手续,完成行政许可审批相关工作,还要统筹后续人员的吃、住、行。

  时间来到2015年,工程正挖启动,中国四代核电新的发轫地由此诞生,霞浦核电工程进入了快马加鞭模式。

  “最初开山的炸药是怎么运到189米高的山顶上的?将一座百米高山完全移除需要多少时间?”新时代的“愚公移山”故事在这里悄然发生着,每每回想起当初炸山开路的场景,都让早期登岛的工程建设者们感慨万千。修路、架桥,劈山、开道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系统谋划,具体用时多久没有人计算过,但对于工程建设者来说,2016年的建设情景深深烙印在他们脑海中。

  那一年,霞浦核电工程要完成2000万方土石方当量。什么概念?即使一年365天全年无休,每天平均要完成约5.5万立方的量,是一个业界公认“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年春天雨水特别多,上山的路极其湿滑。”大自然给这份“不可能”增添了更加苛刻的条件。

  几经考量,霞浦核电将运行机组大修“三天滚动计划”应用到土石方作业上。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谁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效果,但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拼了!

  这一方案的实施,相当于让土石方作业人员从原来抡大锤式的施工模式转变为执绣花针模式,是对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双重挑战。经过一段时间尝试,产量提高了,现场作业更加规范,计划更细致更到位,安全、质量、进度“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土石方作业是大家公认的‘粗活’,谁知道当我们把‘粗活’细干之后,竟然能够取得如此令人震惊的成绩。”时任华兴机械化霞浦项目部负责人说。

  回想当时的画面,数以千计的挖机、钻机、运输车等各类施工设备分散在海岛各个角落,24小时作业不停歇:这边炮响山石崩离,确认环境安全后,运输车立即上前装车,然后运至规划区域实施填平作业……航拍镜头中,一辆辆庞大的工程车有序运动,连成了如长龙般的壮观场景。

  一家人,一起干!霞浦核电统筹各参建单位让这座荒山彻底改换了容颜。

  2016年11月21日,霞浦核电工程厂区正挖土石方量累计达到2000.3万立方,这个外界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提前40天完成,为世界核电工程建设领域留下了值得借鉴的“霞浦方案”。

  快马加鞭立新功 万众一心闯难关

  2017年,第一罐混凝土浇筑到霞浦核电1号机组筏基中,霞浦核电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挑战也接踵而至。随着项目实现土建开工,可研、环评、安全等30多份行政许可每周2—3次对话,工程现场开工条件具备、预装设备和预埋件的订货、开工前现场检查……千头万绪都要理顺,规划细节均要关注。

  中核集团高度重视霞浦核电工程,为了保障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举全集团之力,从各单位选派优秀管理人才、技术能手不断投入到快堆项目建设中。在这条路上,无数建设者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从杭州湾畔、从黄海之滨,他们经过高楼大厦,穿过小镇的烟火,最终聚集在无人知晓的海岛。中国核电成立“天狼团”,各成员单位优秀人才“自带粮票”支援霞浦核电,形成“好人好马干快堆”的宏伟场面,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他们放弃舒适的环境,远离挚爱亲朋,经受着来自工程建设、恶劣天气等多重考验,但他们没有怨言,有的只是满怀的赤子之心,铭记于心的铮铮誓言。

  人员有了,如何统筹多方协作,如何保障建设任务按时间节点完成,是摆在项目负责人面前的考验。“工期紧,任务重,所有环节都需要提前介入。”一声号令,项目现场所有人都动了起来,行动向前迈一步,深入思考向前延伸一步,确保项目安全稳步推进。

  “有时候我们要和设计图纸的单位对接,详细了解图纸内容,发现与现场实际条件有偏差的要及时修改。不仅如此,为了确保设备到货,我们还需要和设备供货商不断协调,或者干脆就驻扎在生产厂家,只为设备制造进度与现场建设进展完美匹配。”听着建设者们略带调侃地叙述着“特别经历”,项目建设的不易可见一斑。

  那几年,霞浦核电工程不但要迎接项目建设带来的挑战,还要与自然灾害作斗争。6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将工程现场的水电路全部毁坏。数天的紧张抢修中,台风过后的酷热让抢修人员“掉”了不知道多少层皮,每天徒步往返抢修现场和驻地需要数十公里。电路抢修需要翻山越岭,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沉重的电机和抢修设备把一个个肩膀压出一道道血痕,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喊苦。一天、两天、三天……路通了,水来了,灯亮了,海岛又恢复了往日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80年难遇的特旱天气,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难题。霞浦核电统筹各参研参建单位制定用水时间表。用餐时间到了,工程建设者的工装上布满了如浪花般斑驳的汗渍,手上沾满了工作时留下的泥渍,就这样捧着碗匆匆吃上一餐,稍事休息,便又转身回到工作岗位。

  新冠疫情期间,霞浦核电建设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论外界如何变幻,这座海岛犹如世外之地,始终保持着不变的节奏与脚步,为工程安全稳步推进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一家人”守望相助,大力协同,霞浦核电工程党建联建联合委员会一声令下,数千名工程建设者迅速集结,毫无怨言,自愿进入现场封闭管控区,用真心和真诚夺取抗击疫情和保障工程的双份果实。

  不惧困难与险阻 气吞山河勇奋进

  霞浦核电有着特殊的魅力,让每一个将要到来的人壮志勃勃,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甘愿奉献。他犹如一块吸力极大的磁铁,吸引着各路优秀的人才加入。中国快堆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徐銤院士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倾注于中国快堆技术研究中。坚守项目现场、解决急难问题的各领域行家里手成为了霞浦核电工程建设的主力军。

  产业工人大军是支撑项目建设的庞大队伍。几年时间,一支数以万计的核电产业工人队伍以惊人的速度组建、成长、壮大。霞浦核电业主单位、各参研参建单位秉持集志、集智的原则,依托联委会,将委员进支部、党员骨干进班组、党员突击队等活动带到基层、带进一线,各单位各级领导到班组关心员工衣食住行,和他们促膝谈安全聊生活,让这支队伍人心更暖、劲更足。

  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霞浦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郑砚国感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工程建设才得以一路驶上快车道。”

  时间的流逝不舍昼夜,前进的航程击鼓催征。在快堆人不断地奋进中,工程一个又一个重要节点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是核工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守护安全,既要靠科学技术的刚性保障,更离不开安全文化的柔性支撑。为此,霞浦核电工程建设现场通过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传导核安全文化等方式,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霞浦核电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洪源平说话语速快,声音浑厚,“工程各个环节都需要安排部署,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解决问题,保障工程安全和质量,保障工程进度。”

  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霞浦核电建设者们投入了无限的智慧和汗水。维修处换料科科长张新兴是有名的技术大拿。在调试工作中,为了进一步优化流程,他对转换桶进行创新设计,大幅缩短了工期。他们无惧困难,无惧挑战,干字当头。

  在工程现场,能看到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党员突击队队旗,能看到夜如白昼的宏大作业场面,能听到“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真情表白”……“勇担重任、敢打硬仗,大力协同、精忠报国”是根植于霞浦核电人血脉里的铮铮誓言,于艰难困苦时生根发芽,在霞浦核电建设者乐观奉献的滋养中分外清香,将“朴实、坚韧、拼搏、协同、阳光”的特质深深地注入到了每一位霞浦核电建设者的骨子里。

  海浪拍打着岩石,那激荡声仿佛在为中国核电事业擂鼓呐喊。不远的将来,中国快堆技术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名片。

  作者:邢泓琳

  来源:中国网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