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中蒙边境数千牧民的“电力保姆”: 二十年见证边疆变化

发布时间:2024-12-31 01:24:40 来源: sp20241231

   中新网 乌兰察布8月6日电 题:中蒙边境数千牧民的“电力保姆”: 二十年见证边疆变化

  作者 奥蓝

  “阿拉腾花家没电,边防哨所洗澡漏电,苏格尔家电闸烧了……”早上8点一上班,年近六旬的燕海就装备完毕,和搭档出门了。“今天计划去14户排查维修,行程300多公里。牧民的求助电话可不分白天晚上和节假日。”

  江岸苏木供电所建在中蒙边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的抵边苏木。这里有11个像燕海这样的“电力保姆”,他们共同守护着1.09万平方公里、2444户农牧民的用电安全。自2004年建所以来,这里全年无休,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司机、电工、客服……

(资料图)图为“电力保姆”正在检测设备。丁坤摄

  “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牧民用电需求。”燕海之前是牧民,37岁应聘入行。“日常检修、维护线路,抄表收费都是我的工作内容。”

  燕海负责白音敖包6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600多户牧民用电需求,每个月里程都在5000公里以上。同时,他还是用电安全宣传员,随身带着小册子,走到哪发到哪。每每外出,他都会背好干粮,做好一天都在野外的准备。“不少电线杆周边没有路,必要时还得背着设备徒步。”

  2006年,农村牧区电网改造;2009年,牧户通电工程;2012年,智能电表提升;2016年,新能源转网电;2023年,煤改电工程……

  20年来,江岸苏木供电所的供电面积从不足2000平方公里发展为1.09万平方公里,覆盖牧户从300多户增至2444户,电线线路从最初的4条、300多公里扩展为17条、1057公里,管护的变电站也从1座变成了5座。

图为大雨过后线路故障,“电力保姆”正在排查巡线。丁坤摄

  “因为地广人稀、环境恶劣的地域特点,虽然我们跟城市里的供电所职能一样,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成倍增长。”江岸苏木供电所所长高俊与电力打了十几年交道。他告诉记者,夏天常年5级大风,春秋更甚,冬日极寒天气更是家常便饭。“我们服务的最远一户牧民距供电所200多公里,往返一趟大半天就搭进去了。”

  一根电线杆往往要影响数百户牧民,他们居住分散,一旦发生电力故障,连夜抢修总是家常便饭。荒郊野外,遇到下雨、下雪等极端天气,道路险阻,户外工作的危险系数成倍增加。

  作为户外作业的主力,每有抢修任务,燕海都配备好安全带、脚扣、腰绳,爬上12米高的电线杆。每次外出任务,都得两个人一起行动,一个作业,一个监护。如今,“电力保姆”的安全保障正在日益完善,测温仪、测流仪、急救包等安全设备都配备齐全。今年所里还申请了无人机培训,用于巡线和故障排查。

  “这些年,牧民的用电安全和用电保障明显提升。因恶劣天气等造成的断杆、断线等问题也少见了。”高俊紧接着话锋一转。“但供电所的工作量仍成倍增长。”

  “供电半径越来越大,用电需求也变大了。”高俊继续解释说,最初时,牧民用电设备少,除了灯和电视几乎鲜见其他电器。如今,不仅日常多了生活电器,春天的农灌机、夏天的拌料机、秋冬的打料机、冬季棚圈的暖气、车库的电动卷帘门等生产机械电器也都很常见。

  “来之前有心理准备,知道这里是最偏远的供电所,条件艰苦。但是,这地方总要有人来吧。”丁坤和张宇鑫都是“95后”,两年前主动要求到江岸苏木工作。“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真的很需要年轻人。我们的选择也是一种传承。”

图为燕海正在与牧民沟通。丁坤 摄

  “有一次,我们往返200多公里,只为给停电的牧户扳一下电闸。”张宇鑫告诉记者,很多牧民对电都有一种恐惧,即使特别简单的事,也不敢独自操作。帮忙处理一个小小的电力故障,操作一下微信,“兼职”快递小哥……成就感就在这一点一滴中,慢慢越积越多。“我们按照区域建立了服务群,手机里还加了好多牧民的联系方式。他们对我们可太热情了。”

  “城市里门对门的邻居都不一定互相认识,但这里,百公里外的牧民,都把我们当好朋友。”高俊笑着补充道。

  “这里还有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风景。”戈壁滩上的大漠孤烟直、边境线上成群奔跑的黄羊和野驴、广袤的牧场和牧民挂在嘴角的笑意……这些天,丁坤刚考到了配电线路初级工的资格证。“现在的我,想一直这样又苦又乐地坚持下去。”(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