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5:01:58 来源: sp20241231
初冬已至,距离今年夏天的特大暴雨灾害已过去3个多月,北京受灾地区重建进度如何、受灾居民温暖过冬是否有保障?在“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这些地区将如何布局?近期,记者探访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门头沟区,了解受灾居民的生活日常。
温暖过冬有保障
11月15日,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西班各庄村村民佟建银的家完成灾后房屋修缮,已焕然一新,新装的地暖输送着热气。
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佟建银家的两层房屋,整个一层几乎都被淹没,家具被冲毁。
佟建银享受了政府提供的3万元的房屋修缮补助。西班各庄村村委会主任崔军虎介绍,经专业机构评估后,需修缮的房屋,政府提供3万元修缮补助资金,需要重建的房屋,则补助9.5万元。
目前,西班各庄村包括佟建银家在内的73户人家已经全部完成房屋修缮,并且通过验收。“这个冬季村民的取暖问题已经解决,过冬没问题。”崔军虎说。
赵玉岭是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的村民,他家的砖泥石头房被暴雨冲塌。他计划着,这个月底就和老伴儿从城区亲戚家搬回村里,住进60天极速完工的装配式新住房。
昌平区住建委三级调研员何国站在赵玉岭新家工地旁介绍,为了让受灾居民尽快入住,昌平区采用装配式住宅在受灾原址重建。相较于传统的砖混结构房,装配式住房成本较低、装修周期较短,能够让受灾居民约两个月工期内看到新房。
何国说,建设前期经过多部门专业测算,装配式住房抗洪、抗震能力达到8度,且墙板中间预置约10厘米厚的保温板,保温板两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据昌平区安置组专班提供的数据,全区纳入修缮重建的449户房屋中,修缮房屋已全部竣工,重建房屋已竣工12户。全区10个镇已发放437户修缮重建补助资金802.45万元。
北京市昌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刘伟提到,针对此次雨洪灾害中受损的2885台煤改清洁能源设备,190位专业维修人员经过近1个月的工作,具备居住条件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修复率达到100%。
10月中旬,门头沟10749户居民已完成受损取暖设备的维修和更换,可以温暖过冬。
基础设施加速修复
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十二农场的冬小麦又绿了。窦店村十二农场场长强瑞晶介绍,10月5号开始播种冬小麦,目前已经恢复到往年的生产水平,预计明年6月收获。
窦店镇是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也是首都菜篮子的重要一部分。强瑞晶说,十二农场将近400亩地,暴雨灾害导致230亩地绝收,还有100多亩地减产。“以前每年青贮玉米产量一亩地在8000多斤,今年一亩地产量只有2000斤左右。”
强瑞晶介绍,农场里的人从8月10日就开始清理、消杀,淤泥一度近30厘米厚,还要重新翻耕土地,上肥,这些工作都得抢在播种季节前完成。
窦店镇副镇长王琪回忆,灾后第一时间,大家就对农田进行排涝,修复农业设施,对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重建阶段,为农户发放了快菜、白菜、萝卜等种子,使其9月就能种植,减少损失,到11月,这一茬蔬菜就能收获。此外,还对涉农的28个村进行化肥和农药等生物制剂的补助。
最新的情况是,受损的大田全部完成冬小麦的播种,大田也已恢复到灾前水平。设施棚室蔬菜恢复到灾前的70%左右,部分倒塌的棚室还在恢复重建阶段。
王琪提到,这一茬冬小麦比去年的播种面积还增长了6%。多出来的这6%,是村民积极复耕出来的土地。
通往受灾区的“生命道路”也按下了修复的“加速键”。南雁路连接着昌平区南口镇和门头沟区雁翅镇,作为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昌平区内受灾最严重的公路,多处损毁严重,沿线5个村庄交通中断。
“现在主要的工作是恢复路基,给沿线6公里多的道路新建混凝土挡墙。”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聂雪峰介绍,修复后的道路将在保证畅通的基础上提升行洪能力。
北京市门头沟区的“转移安置村”供电已提前恢复。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路沿线,保障青白口村465户居民供电。“现在是采暖季,我们增加了线路巡视频次,确保地区电力设备健康稳定运行。”国网北京门头沟供电公司雁翅供电所所长李江说。
河道的防洪工程体系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北京市房山区的12条(段)河道已完成清淤疏浚22.735公里,修复堤防及岸坡3.355公里,桥区护砌0.391公里,计划明年5月31日全部完工。
“平急两用”设施助力灾区长久可持续发展
在昌平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筑工地上,恢复、提升和长远发展已写入施工图。
“儿童活动区、青年体育运动区、老人休闲区……”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管理科科长门云走进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筑工地,挨个儿指出这片黄土地上即将拔地而起的新设施。
据了解,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位于昌平新城核心区域,是联通老城片区和东扩片区的绿色枢纽。暴雨期间十三陵水库泄洪导致公园230公顷的区域被淹没,公园内植被、服务设施、生物多样性体系严重破坏;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服务设施等也受损严重。
门云提到,公园重建开放后,将突出“平急两用”特点,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通过论证水位变化进行植物与各类场地的建设,打造韧性生态水岸,消除汛期安全隐患。同时,在功能布局上将更加注重市民的休闲健身活动需求,配备更多的游憩空间和体育建设场地。
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一个能够“自救”的“方舟”也即将落成。这座“平急两用”的建筑平时为社区服务中心,急时为应急保障中心,作为老百姓的紧急避难所。
北京市朝阳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忠介绍,这个项目是重大灾害到来时的一个“堡垒”:电不断、水照通、通讯也畅通。
据介绍,十渡应急保障中心分为A、B两栋建筑,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按照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洪水水位标准168.09米,该项目场地标高为172.5米,高于100年一遇洪水水位。
“平时就要储备相应的粮食物品,存放相关应急救援的器材,应急时能‘实现自救’。”郭忠介绍,项目内设净水器,可满足饮用水,应急时日常用水通过加压泵提供洗漱功能,水井、净水器、室内加压泵、污水处理装置都会由平时电源和应急电源(柴发)两路电源提供。柴油发电与电气机房连接,应急时可为整个建筑提供应急电能。太阳能光伏与储能设备相结合,平时可提供基本电能,危急时刻太阳能也可作为电能的补充。
这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获得审批的公共服务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3天完成相关手续、9月5日开工,用35天实现结构封顶,预计春节前正式运行。”郭忠说。
房山区十渡镇是此次暴雨的重灾区,北京市朝阳区结对帮扶十渡镇。十渡应急保障中心项目就由两区共建。
十渡以其旅游产业而闻名,这场灾害给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很大打击。如今,周边民宿、餐馆十分冷清。
郭忠表示,未来借助这个项目的持续帮扶,把朝阳区的一些红色教育、团队建设活动引入到这里,人一过来就会带动周边的消费,项目运营也会雇佣当地居民,慢慢帮助这里恢复。“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明年‘五一’向游客开放景区。”
本报北京11月1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见习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