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面对面】“一带一路”如何汇集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发布时间:2025-01-04 18:46:45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社 北京10月20日电 题:“一带一路”如何汇集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

   中新社 记者 庞无忌 李金磊 陈溯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为何说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深度解读“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右)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采访。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如何理解“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陈文玲:现在人类和世界都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有的人要合作,有的人要对抗;有的国家推进世界互联互通,有的国家则搞“小院高墙”,搞封闭封锁分裂;有的国家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使大多数国家获得发展机会,有的国家把一个国家的利益凌驾在其他国家和全球利益之上,把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变成国际规则,然后挥起制裁的大棒。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对这种畸形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早已经不满意了,很多国家也提出了质疑。

  这一套秩序是二战以后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形成的,它当然是对发达国家总体上是有利的,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大部分殖民地国家走上了自主发展道路。在和平和发展的大趋势下,像中国等国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这个秩序规则,通过自己努力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和平崛起。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主导形成这个秩序和规则的国家,反倒走上了相悖的道路,反其道而行之,对世界秩序和规则正在进行再一次大幅度修正,它们实际上背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一些原则,不仅不再推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而是设置壁垒,不再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布局,而是去全球化、“去中国化”,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摆在了所有的国家面前,合作还是对抗,前进还是后退,是向着光明的道路奔跑,还是继续推动世界更加倾斜直到它坍塌,在关乎人类命运和世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

  之所以说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是因为中国发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不是基于中国一个国家的需要,而是基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需要,因为整个世界16%的人口是发达国家,84%的人口是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寻求发展的道路、憧憬发展,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冲动。所以共建“一带一路”就像星星之火,能够点燃人们的希望和憧憬,所以这是历史的正确一边,顺应世界发展的大势,顺应大多数国家发展的诉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国际基本原则,这些都是最大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就是历史发展的正确一边。

  共建“一带一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范式,把发展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特别是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贫困国家、中小国家提供发展机遇,通过互联互通构建了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建成了一批标志性项目,消除了很多国家发展落后的约束条件,“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发展的希望,给人类带来改变命运的平台载体,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和载体。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总之,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带来了共同发展的机遇,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中新社 记者: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其中提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如何理解这些经验的重大意义?

  陈文玲:丝路精神每一条都有很丰富的内涵。我觉得,和平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和平,像一些国家现在陷入战乱,别说合作和发展了,就连生存、生命都没有安全的保障。古丝绸之路提炼的和平合作,实际上就是人们通过和平的交往方式,然后柔软地、持续性、开创性连接世界,提高它的联通性。

  开放包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要求。内核就是要把开放的中国和开放的世界连接成为一体,所以八项行动里特别提出来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互学互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途径。互学互鉴超越文明形态、文化形态,是不同经济形态、社会制度的相处之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都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文明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跨国经济合作也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借鉴。

  互利共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目标。因为如果没有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就无法克服千难万险,路过千山万水,就不可能去寻找对方。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才能有丝绸之路。所以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就是互利共赢。

  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也就是说它可以提供动力,寻求和平,创造开放的世界,按照互学互鉴的相处之道,去寻找互利共赢的平台载体,保证共建“一带一路”能够行稳致远。

   中新社 记者: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有哪些亮点?这将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乃至世界带来哪些改变?

  陈文玲:八项行动如同初始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源自中国,未来的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而且这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过去10年蓬勃发展,未来要创造新的黄金10年,就要有更好的“工笔画”,画得更加细致,整个画卷要更加美丽。八项行动总体上展现了一个新的蓝图,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思路、大手笔、大跨度。

  比如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一方面,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同时,实际上还提到了网上丝绸之路,比如,“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提到,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等。这就是一个立体化、网络化、大跨度的空间布局,它可以使互联互通变得更加立体,网络化程度更高,数字化程度更高,互联互通的效率就会产生乘数效应。

  八项行动每一条都有下一步推进的原则,都有平台的支撑,还有一些量化的指标体系,比如说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平台之一就是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指标就是未来5年(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

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殷立勤 摄

  另外,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这意味着将来中国制造业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中,外资进入是无障碍的。还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原则就是: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八项行动举措非常务实,把未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工作勾勒出来了,是开启新的黄金10年重大的举措,助力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视频:【中国焦点面对面】“一带一路”如何汇集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 记者:共建“一带一路”为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世界为何需要共建“一带一路”?

  陈文玲: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倡议提出10年以来,已经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从响应到行动、到形成一种互联互通的历史大势,“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超过几乎所有人的想象。之所以在世界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力和作用,最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诉求和“最大公约数”,即发展是解决主要问题的“钥匙”。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也是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以上,发展是这些国家最大的诉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的经验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贫困国家分享。此外,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再发展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陈旧需要更新,比如在数字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下,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因此,不管是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贫困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发达的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给世界架起通向未来的桥梁,为世界寻找到了一条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道路。而且这种平台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全世界国家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国际秩序下共同发展,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经济的连通性,产生1+1>2的倍增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国际公共产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人类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带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世性。它给世界带来重大利好,尤其使发展中国家有了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平台,有了一个寻求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大思路。

   中新社 记者: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动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对经济全球化有何意义?

  陈文玲: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二战以后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下,以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为主体或主导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应运而生。这种全球化把很多国家纳入到了以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头部企业、跨国公司构建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中,形成了一个全球分工。

  但这种分工是一种垂直分工。美国和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头部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具有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拥有高端的先进技术,站在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端位置,也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并构建了有利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国际秩序和基本规则。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则都属于“被全球化”的。

  这些国家在全球化中,不是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就是加工贸易地,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只能获取极小的盈利分成。一些资源型国家,甚至处于被低价掠夺的状况,因此很多资源富集型的国家都是贫困国家,甚至是战乱国家。

  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标准的设计,实际上使世界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关系之中,一些霸权、霸凌、霸道的行为得不到谴责,而一些有资源、有劳动力、有聪明才智的发展中国家得不到机会。

  共建“一带一路”正在从根本上改写这个历史,它开启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然,共建“一带一路”不是把此前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全部推翻重来,而是进行重新变革。这种变革就是所有参加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不论国家大小一律平等,通过市场化的、双方平等的方式进行协商合作。在一定意义上,“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的稳定之锚。

  这种新型全球化不是原来资本权力下、霸权国家制定的一套以剥削压榨其他国家、掠夺财富为目的的全球化,而是一个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右)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采访。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

   中新社 记者:当前,美西方少数国家针对中国倡议极力鼓噪“中国威胁论”,也有评论认为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对此您如何评价?

  陈文玲:一些国家给“一带一路”倡议戴了很多“帽子”。表面看,这些“帽子”压下来是沉甸甸的,但实际上这些“帽子”最终多会随风而去。比如,一些西方国家抹黑“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其实就不值一驳,因为所谓的债务是债务国需要发展,所以需要借贷,而不是中国单方面搞“一带一路”造成的;发达国家想要发展同样需要借贷。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中国投资,也倡导各国投资者共同参与,全球投资者都有权投资。一些国家也有融资发展建设的需求,这些都是由投融资双方自主自愿选择的。

  中国不是输出债务,而是通过和共建国家一道投资建设,造福于本国、造福于世界人民,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很多工程都改变了当地民众的生存状况。世界银行2019年的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仅交通一项在未来就可以帮助760万人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脱离相对贫困。

  共建“一带一路”打开的是一幅崭新的画卷。这幅画卷没有过去殖民时代的残酷压榨剥削,也不是“马歇尔计划”用投资换市场、换战略随从,让一些国家以军事不独立为代价。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和灵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以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这些足以使“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经过十年的发展,雅万高铁、蒙内铁路等很多标志性工程为世界瞩目。不管外界怎么抹黑,这些工程、项目已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已经是一个现实。未来共建“一带一路”还将进一步向“高质量、可持续、惠民生”方向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文玲接受 中新社 “中国焦点面对面”采访。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

   中新社 记者:目前有些国家提出了一些所谓替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公共产品方案,这些产品进展如何?为何无法真正落地?

  陈文玲:近年来,美欧提出了美日印澳“四边机制”“重返更好世界倡议”(B3W)等很多计划和公共产品,不论这些计划的目标是不是要对冲“一带一路”,但这些计划确实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近日,G20峰会上,美国联合印度等国家又提出“印欧经济走廊”计划,意在抗衡“一带一路”倡议,但是这一计划也由于印度的基础设施能力以及美国的负债情况而不被外界看好。

  中国的道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发展是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而当今世界发展中很重要的诉求就是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美欧打造的公共产品方案是只讲价值观相同的供应链、产业链,力图在科技上“去中国化”。然而,只有能够构建一个更加联通的世界,以及给世界带来更多好处的公共产品,才能持续走下去。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开放态度,致力于提高经济的连通性,通过更紧密的连通给世界带来更大好处。这也是美欧提出的公共产品方案无法替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原因。

   中新社 记者: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面临哪些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如何迎接下一个十年?

  陈文玲: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五方面。

  第一,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竞争博弈异常激烈,世界不确定性增多,各方面风险加大。

  第二,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和世界经济都在缓慢恢复,整体而言,世界经济的复苏程度仍然不尽如人意。

  第三,地缘冲突对抗正在不断发生,虽然很多冲突看起来是突发性的、局部的,但很多局部问题都是全球性的,这些冲突可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改变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关系,甚至会使世界的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第四,世界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生物战、金融战、自然灾害、生态危机等,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正在增加,一些国家的生物武器(研发)还在继续。当前,自然灾难和人为制造的大规模灾难并存。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面临的外部风险陡然增加。

  第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如何让“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和内容更进一步、更大范围地让世界认知,使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真正成为全球性行动,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一带一路”的国际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本土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总之,过去十年,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在全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和影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面临的挑战。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中国自身经济一定要强大,中国经济一定要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向前走,使世界各国民众共同受益。(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