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种田”到“慧种田”(走进传统村落)

发布时间:2024-12-06 05:34:33 来源: sp20241206

  图①: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陈雨佳(左)和母亲在田里查看水稻长势。   本报记者 方 圆摄   图②:航拍湖北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稻虾鸭”复合种养基地。   汪孝文摄(人民视觉)   图③:在安丰村早稻、再生稻基地,无人机正在抛撒底肥。   万朝晖摄(人民视觉)   图④:在安丰村智能化育秧工厂,田淑娴正在筛选小球藻种。   万朝晖摄(人民视觉)   图⑤:在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西溪村,廖昱明在民居院落里进行打“手碟”表演。   尹业凯摄(人民视觉)   图⑥:经过整体规划治理后,西溪古村重现光彩。图为古村临水风光。   寮步镇宣教文体旅游办供图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坐在手机前,干起直播新农活,毅然返乡的大学生,愿做追逐梦想的奋斗者,奔赴广袤山乡;善用智能“云科技”、开创种养新模式,学成归来的“领头雁”,甘当播撒希望的耕耘者,为端牢中国饭碗助力;扎根传统古村落、激发文旅新动能,能为敢为的“农创客”,志为连接古今的传承者,守护故土乡愁。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用行动展现劳动者的时代风采、诠释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本期“走进传统村落”栏目,让我们来看看不同领域的新农人如何为古村落带来新变化、注入新活力。

  ——编  者

  

  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陈雨佳——

  黑土地上种梦想

  本报记者  方  圆

  从中学体育老师到“种米姑娘”,再到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的新农人陈雨佳,带领村民发展家乡的石板米和乡村旅游产业,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被乡亲们唤作“种米姑娘”的陈雨佳出生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这是一个以“石板田”闻名的传统村落。“上万年前,火山喷发,岩浆外溢形成熔岩台地。经过长期风化,岩石表面堆起一层营养丰富的腐殖土,进而演变成独特的‘石板田’。”说起家乡的“石板田”,陈雨佳的脸上满是自豪。

  大学毕业后,陈雨佳本在宁安市第一中学任体育教师。但因从小受父母务农影响,当她看到父母和乡亲们辛苦劳作丰收的成果只能勉强维持一年的生计,颇有感慨。“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产出这么好的粮食,可一直卖不上好价钱,实在是太可惜了。”经过思考,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陈雨佳的脑海里产生了——返乡创业。不久后,她辞去体育教师的工作回到村中,在家乡这片黑土地上栽种梦想。

  陈雨佳的这一决定,在村民中炸开了锅,家人也表示不理解。“咱家好不容易供出个大学生,你就稳稳当当、踏踏实实地当老师,绝不能回家务农!”父亲瞪着眼睛说。

  “那段日子,我家的客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夜深了,我也会不停地问自己是否要回来?”陈雨佳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着教师这份职业,可最终,返乡做新农人的想法还是占了上风。

  2016年,陈雨佳回到村里,担任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村民们回忆,当时大家并不信任她,认为一个小姑娘多年来在外上学,对农业接触少,没经验,不可能做好。“要想赢得乡亲们的认可,我必须先熟悉这片土地。”陈雨佳说。在田间地头,插秧、施肥,她干得有模有样,让村民们刮目相看。

  隔行如隔山,重新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陈雨佳在创业路上艰难前行。好米卖不上好价,让陈雨佳颇为烦恼。为了打开销路,陈雨佳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做起了网络直播销售,从水稻育秧、田间管理到秋收的各个环节都通过直播镜头展现给消费者,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有机稻米,什么是稻田鸭和稻田小龙虾。“网络直播拉近了我们与消费者的距离,线上订单逐渐多了起来。”陈雨佳说。

  2020年,陈雨佳组织开启了庄主认种模式,客户可以在认购的一亩石板田里,体验插秧、收割带来的收获感,秋天再为客户配送认证田里出产的有机石板大米。庄主认种模式与田间体验游、研学基地游、特色民宿游等有机融合,既延长了石板米产业链条,又盘活了上官地村的农文旅资源。

  转眼多年过去,陈雨佳从初出茅庐的农村姑娘,一路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常委,荣获“全国巾帼新农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种水稻、卖山货、发展乡村游,为乡村全面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截至目前,上官地村合作社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500余人。2023年,上官地村水稻种植面积达2400亩,大米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3.5万元。

  

  湖北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田淑娴——

  当好新农人,善用新农具

  本报记者  范昊天

  空中无人机、地上摄像头、地下传感器……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儿”。在湖北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常驻粮食生产一线的新农人田淑娴积极使用高科技新农具、新农资,手把手带动种粮农民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湖北省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是一个农耕文化富集的传统村落。走进村庄,只见8个育秧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稻田一侧,头戴草帽的赤壁市娴子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和村民们正忙着把一盘盘青翠的水稻秧苗往插秧机上搬运。头顶上方掠过的无人机,沿着提前设定好的路线,将颗粒状的肥料迅速抛撒到水田里。

  “在我们今年新建的智能化育秧工厂,配建有自动卷帘系统、时控开关和传感器等,能够监测和控制大棚内的实时温度和湿度,加上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更好地适配稻鸭共养模式。”田淑娴介绍,近年来,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云科技”助力下,合作社探索微生物“稻虾鸭”“稻再鸭”等生态循环种养技术的开发利用,目前每亩年产值最高达6000多元。

  今年35岁的田淑娴,硕士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目睹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希望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乡亲们发展现代农业、摆脱‘看天吃饭’。”田淑娴说,2017年她毅然回到村里,流转数百亩土地养殖小龙虾;2021年以来,又在当地首推“稻虾鸭”复合种养新模式。

  “一块水田,先养一季小龙虾,再种一季晚稻,并且在稻田里养鸭,从而实现‘一田三收’。”田淑娴说。创业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第一年,合作社养殖在野外的4000多只鸭苗遭受了疫病和高温天气的侵袭,大量死亡,最后只剩400多只。田淑娴并不气馁,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向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等单位专家请教,掌握了提高鸭子抗病性的科学方法,又在鸭舍内安装喷淋降温设备……通过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新的种养模式终于走上了正轨。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探索出‘零排放微生物稻虾鸭’模式,人为构建既健康又高效的稻田生态系统。”田淑娴说,如今安丰村已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等,还建设了50亩微生物稻虾鸭科研示范基地、1000亩生态种植养殖基地、1000平方米禽蛋加工厂等,年产值达500万元。合作社现有社员260人,每年吸纳农户入社就业、自主发展产业或土地流转增收近50万元。

  “这两年,我们又陆续试验出稻油、稻再鸭、鱼鸭、藕鸭等多个生态种养模式,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田淑娴表示,她将和更多新农人一起,进一步探索绿色低碳、化肥农药减量化、水稻单产提升、地力提升等生产试验,为先进农业技术、生产模式的复制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范例。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西溪古村廖昱明——

  老建筑里酿记忆

  本报记者  李  纵

  从产业培育到古建活化,从文化创意到非遗传承,在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西溪古村,致力于传统村落活化运营开发的新农人廖昱明结合市场需求、推进农文旅融合,用青山“颜值”点亮金山“价值”,让古老村庄成为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乐土。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西溪古村就是我印象里小时候农村的模样。”在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西溪古村,廖昱明翻看着自己到村子生活后的相册回忆道。1990年出生的廖昱明是广东省梅州市人,2018年他和不到20人的乡村运营团队来到西溪古村,同时兼任建筑工人、设计师、运营者等,推动古村的文物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

  “6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活化运营开发工作。在我看来,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应当在保护村庄整体肌理的前提下,结合市场需求,深耕文化内涵,通过市场化运营,推进农文旅融合,实现历史保护、文化传承、提升人居和商业价值的多重目标。”廖昱明说。

  西溪古村位于寮步镇东北部,有5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村里人大多外出务工,古村荒废多年,显得破旧。

  “再不及时抢修,随着房子的倒塌,古村将会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更别说吸引游客。”廖昱明说,他希望能给古村带来一些变化。2018年,通过政府招商,廖昱明带领运营团队中标。“为了让古村落重现光彩,我们制定了从硬件到软件的一揽子发展规划。首先我们聘请了很多本地村民帮助开展房屋抢修、给排水线路、消防管道等基础建设工作,改善村子生活环境。”廖昱明说。

  设想很美好,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比如以前村里面的井都没有井盖,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们准备加装井盖。但有村民认为会影响大家取水,所以不同意。为此,我带上设计图,挨家挨户解释封好的井盖旁会安装打水装置,既安全又快捷,这才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廖昱明说。

  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廖昱明和团队遵循“分级保护、修旧如旧、建新和谐”的原则,既要保留西溪古村的原有风貌,又要将古村根据现代人生活习惯进行合理改造,从环境卫生清理,到消防、水电,将村内设施一一完善。

  硬件上来了,软件也要跟上。“古村活化还要体现村落的文化价值,有文化传承才有历史厚度。”廖昱明说,希望能将西溪村打造成一个传统村落活化范本。

  “舞凤凰”“抢炮头”……古村原有的传统民俗活动被充分挖掘,并通过多样化的表演吸引外地游客。目前西溪古村已建有莞香、玉雕、木雕、洞箫、古埙、陶艺、蓝印蜡染、漆画等多个工作室,创新的运营方式让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花草的点缀,人来人往的街巷,专属于村民的创业街吸引了许多村民回村创业,处处都诉说着古村的“新生”。2022年,西溪古村被纳入“广东省夜间文化和消费集聚区”。

  “目前村子吸引了100多个商家进驻,但这只是开始。水上实景剧、西溪‘元宇宙’……我们这些古村的‘农创客’们还有很多的设想将在这里实现。”廖昱明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3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