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5:20:22 来源: sp20241224
融媒体时代,“流量”成为互联网业界追逐的目标。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是贡献“流量”的主力军——阅读新闻、论坛发帖、刷短视频、玩网络游戏等,无不引发巨大“流量效应”。
当“流量效应”催生“流量经济”,一些网络平台开始为了商业利益而逐渐变味:自媒体出现了混淆视听的“标题党”和张冠李戴的“拼接手”;短视频用算法将青少年困在“信息茧房”,推送散播“低级趣味”;直播平台审核宽松,存在搏出位、打“擦边球”等现象;游戏平台炮制“玩家特权”“通关装备”,诱导青少年买卡充值……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尚处于成长期,心智不够成熟、防范意识较弱、自律能力不足,更易受到网络有害信息的侵扰。如何切实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其提供清朗健康的互联网环境,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
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旦夕之功。互联网是开放性的系统,青少年又有容易受到诱导盲目效仿的特性,二者叠加使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网络沉迷、网络社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意味着,单一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需要通过政府、政策法规、技术等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这离不开监管部门的积极作为。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清朗”专项行动等举措,监管部门对涉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打击整治成效显著,平台自律程度也不断提高。但要看到,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涉青少年的网络乱象也在不断“升级”,给治理带来新挑战。监管部门既要合理运用建议、约谈等方式明确监管底线和平台经营红线,又要建立常态从严的网络平台管理体系,堵塞制度漏洞,建立全面覆盖的长效机制。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开展中小学生网络沉迷防治,提升青少年网民的风险防范能力。
这离不开网络平台的自律意识。网站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应该摒弃短视行为,将弘扬正能量作为获取大流量的基础。通过更新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优化产品设计,依靠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协同联动,形成多主体全链条的保护合力。同时,增加优质网络内容供给,真正从青少年成长需求出发,多供给积极向上的优质内容,大力传播正能量,在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之间做好平衡。
这离不开社会公众的自我防护。家长要尽到家庭教育责任,多关心子女生活,帮孩子提高甄别、屏蔽不良网络内容的能力,引导他们自控自律、健康上网,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青少年网民自身也要努力提高网络素养,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积极传播正能量。
应该看到,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只有多方携手,形成合力,让网络充满正能量,才能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晴空,让他们的网络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分别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