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安徽淮北:村有“微工坊” 锦鲤游出海

发布时间:2025-01-10 11:29:58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社 合肥12月3日电 题:安徽淮北:村有“微工坊” 锦鲤游出海

   中新社 记者 吴兰

  冬日的皖北大地,麦苗油绿,农家“闲季”不闲。记者近日走进安徽省淮北市,探访这繁忙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乡情密码

  见到秦秋芬时,她正在家里包装一款足浴包。秦秋芬说:“村里的艾草(产业),让我在家也能挣个‘馒头钱’,挺好的。”

  秦秋芬是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村民,因要照顾孩子和生病的丈夫,只能选择就近灵活就业。她所说的艾草产业,是返乡青年孙伟的创业成果。

  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市场需求日益见长。2019年,孙伟看准商机,开始在家乡从事艾草种植、品种选育、产品加工等工作,让当地司空见惯的“草”变“金”。

  “种艾草的收入比原来更高了,自己和村民都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孙伟说,“每个人都有家乡情怀,家乡给了我一个平台,也给了在农村创业的底气。”

  一位“乡贤”带动了一村产业,在古饶镇的例子不少。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介绍,为有效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难题,该镇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在村里建设实体“微工坊”,探索共富模式。目前,仅古饶镇就有12个村(社区)培育引进乡村产业项目12个,预计年产值6000万元(人民币,下同)。

  特产密码

  “和村苹果”因特殊地理环境和种植技术使其成为当地特产中的“名品”。走进烈山区和村社区的苹果园,只见枝头果实累累,果农正忙于采摘。赵永信家今年苹果亩产约5000斤以上。他说:“现在销售行情很好,我每天要发货150箱到200箱。”

11月22日,“和村苹果”已成为当地特产中的“名品”。 中新社 记者 吴兰 摄

  近年来,和村社区依托园艺传统和自然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以“苹果红”助力“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同时,发展小镇电商业。推动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休闲农业。

  文化密码

  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距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柳孜运河遗址仅几公里。

  “道口村曾是‘贫困村’,如今已成‘旅游村’‘示范村’。”道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超说。这一“逆袭”的密码之一就是依托柳孜运河遗址“金字招牌”,发展乡村旅游。

  据介绍,总投资约7.5亿元的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目前正在做排水及隋堤沟清淤工程。

  荷塘月色趣园、薰衣草园等,都是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地”而衍生的旅游产业。刘超介绍,下一步该村积极融入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对现有景区提档升级,扩大景区在苏鲁豫皖的辐射圈。

  锦鲤密码

  “我们是安徽省内建设标准最高、硬件设施规模最大的进口观赏鱼类繁育养殖基地。目前养殖的锦鲤有17000多条,品种达70多种。”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刘万春介绍说,“这里的锦鲤很多出口到韩国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12月2日,郭王村锦鲤文化产业园的各色锦鲤,自在游弋。 中新社 记者 吴兰 摄

  走进位于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这座锦鲤文化产业园里,只见各色锦鲤自在游弋。站在一个鱼池旁,刘万春介绍:“这个池子里都是三岁鱼,每条价格都在万元以上。”

  “锦鲤是一种吉祥物。作为宠物经济的一种,卖一元的锦鲤,可以带动十元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刘万春说。目前,该产业园正着力打造集锦鲤养殖、旅游、休闲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文旅新形态。

  安徽是农业大省。2023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农业强省,打造徽风皖韵美丽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同时,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