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向“新”谋发展 共浇“石榴花”

发布时间:2024-11-22 00:18:16 来源: sp20241122

  发展新质生产力效益共享、为山区群众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帮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日前,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团走进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见证各族群众团结谋发展、共浇“石榴花”的生动场景。

  向“新”而行促繁荣

  走进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极目远眺,一块块光伏板形成蔚为壮观的蓝色“光伏海”;走近看,柠条、花棒、沙柳、梭梭……这些沙漠里常见的防风固沙植物,出现在光伏板的下方。

  龙源电力宁夏公司工程师潘战国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是国家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基地中首个备案、开工、投产的基地项目。项目将组件中心点离地距离提升至3米,为生态治沙和板间种植留足空间,同时通过设置立体防沙障、铺设草方格、播撒草籽、种植灌木果树等方式,达到综合治理效果。

  潘战国介绍,通过“绿色能源+多元治沙”,项目每年带动近千名周边地区村民参与生态治理,实现“黄沙变绿电”“黄沙穿金衣”,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

  沙漠小城中卫,就是“变黄沙戈壁为创新发展热土”的典型。中卫市在荒漠里建成了西部云基地,精心打造以“新基建”为支撑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今已成为四大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之一、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算力质效指数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

  已有偿服务360颗卫星和火箭、在轨管理卫星超300颗……宁夏驭星属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奇介绍,该公司在中卫工业园区投建的“航天云”数据中心项目正在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1.86亿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机架3000架、服务器24000台,建设周期2年。“‘航天云’项目作为空天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落地后将进一步提升中卫市国家大数据枢纽节点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形成多行业数据聚集效应,同时吸引人才回归回流。”万奇说。

  “目前,中卫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效益凸显,注册数字信息产业企业299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为国内40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算力服务,带动解决就业5700余人。”中卫数据局副局长马振钧介绍。

  就业医疗惠民生

  在固原市彭阳县茹河街社区的劳务移民就业车间,36岁的董粉蓉熟练地操作着一台缝纫机,双手来回穿梭赶制订单,已然是该车间的一名“老师傅”。然而就在两年前,她还只是一个“啥技术也不会”的“宝妈”。2022年,她在家门口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的就业车间找到了工作。“培训上岗后,现在我每个月收入4000元左右,带娃、工作两不误。”董粉蓉说。

  在这个劳务移民就业车间,像董粉蓉这样的“宝妈”占了九成。茹河街社区书记吴天德介绍,该社区有彭阳县内“十三五”劳务移民最大安置点,辖居民小区12个,常住人口1.37万人,移民建档立卡户占辖区居民总数的24.2%。为解决移民群众就业问题,2022年9月社区建成帮扶车间,引进厦门企业,稳定吸纳100余人就近务工,招收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宝妈班”员工,月平均工资2400元左右,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就业惠民之外,宁夏还通过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守护各族群众健康。

  8月10日,在中卫市海原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南医院(以下简称宁南医院),记者见到了术后康复的脑梗患者杨有芳,她竖起大拇指,对医生表示感谢。

  宁南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马廷杰告诉记者,此前,杨有芳在海原县西安镇菜园村家中突然失去意识 ,被海原县医院确诊为脑梗,由于县医院技术有限,又将她迅速转诊到距家50多公里的宁南医院。“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救治,从患者被送进医院大门,到通过微创手术成功实现血管再通,全程用时57分钟。”马廷杰说。

  宁南医院院长李德银介绍,宁夏南部山区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汉族、回族等多民族群众聚居地。13年前,这里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患者需求,每年约有18%的患者不得不转至银川、西安、兰州等地的大医院诊疗,因路途遥远、救治不及时,造成有的患者病情加重,就医成本高。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海原县政府共建宁南医院,院址确定在距离西海固地区9个县(区)最远不超过100公里的地方,让宁南山区300多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极大减轻了就医负担。

  “每年,自治区人民医院还从银川市4个院区选派300余名业务骨干常驻宁南医院,至今已累计选派下沉医务人员约4000余人次。”李德银说。

  同心浇灌“石榴花”

  “大家好,欢迎来到红军西征纪念馆……”8月8日,走进吴忠市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朗声为观众做讲解的“小小讲解员”丁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10岁的丁萱是同心县第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今年暑假,她报名参加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活动,经选拔培训后正式“上岗”,每天来到馆内为公众讲解红军西征的故事。

  同心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纪念馆“小小讲解员”活动已开展两期,每期培训15人。“让纪念馆成为青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帮助青少年儿童学史增信,汲取前进的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该负责人表示。

  同样在馆内为观众做义务讲解的,还有66岁的马希伟。马希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也是同心县“薪火相传”老干部宣讲团的一名成员。讲至动情处,他的眼中不禁泪花闪烁。

  “薪火相传”老干部宣讲团成立于2017年3月,由一批政治觉悟高、思想作风硬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51人组成,平均年龄67岁。7年来,宣讲团走进社区、乡村、校园,面向当地群众宣讲了1300多场,受众达60余万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250余公里外的固原市,固原二中的学生则在行走中培根铸魂,接力打造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自1995年开始,固原二中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前夕,组织学生徒步往返54公里路,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革命英烈。29年风雨无阻,师生们走出了一条胸怀家国、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的路。

  “还记得回来的路上,我们每个人的腿都很酸痛,但大家不分你我、互相扶持,紧紧团结在一起,这让我更加坚信‘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参加过两次徒步活动的固原二中高二学生买雪春对记者说。(本报记者 于灵歌 乔然)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