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600多岁“高龄”风姿不减 被这样的嘉峪关长城惊艳到了

发布时间:2024-12-31 05:53:32 来源: sp20241231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目前已经形成了关城与南北两翼长城相互守望、墩台与烽燧遥相呼应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如今,600多岁“高龄”的嘉峪关依然熠熠生辉,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倾力守护。今天的《文化中国行》系列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甘肃嘉峪关。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嘉峪关关城内游客络绎不绝,巍峨的祁连雪山与嘉峪关关城相望相融,游客们纷纷拍照打卡留念。

  与关城内的热闹喧嚣不同,关城外,长城向茫茫戈壁延伸,孤寂苍凉。在嘉峪关长城第一墩附近,张斌与同事们正在巡查。他们使用风速仪测量长城墙体底部的风速,并利用无人机采集周边环境影像。

像这样的巡查,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就像给长城做一次体检,丝毫不敢懈怠。

  嘉峪关长城墙体共43.62公里,为土质长城,与常见的砖石长城不同,在西北风沙大、日照强的自然环境下显得尤为脆弱。

  多年前,风化、开裂、剥落、掏蚀等多种病害一度对长城的损害极为严重,有的甚至已经侵袭墙体深达二三十厘米,严重危及了城墙的安全。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 张斌:在风、雪还有冻融等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很深的掏蚀凹槽,可能掏蚀进去20多厘米,影响墙体的稳定性。我们通过对它进行了日常维护,对它进行了夯补,采用原来这种土质跟原来这种工艺,一层层把它夯补起来,墙体稳定性就会好了。

  成为守关人25年,张斌经历了长城保护方式的改变。现在更多则是转向了预防性保护,由过去的探索性修缮向依托数据精准维护转变。如今,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长城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会被日常监测记录在案,形成大数据库,为此后的修缮提供依据。

  多年来,嘉峪关凭借其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精巧独特的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色,已成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和边塞文化。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 李进贤: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所蕴含最突出、最核心的价值就是长城精神,长城所拥有众志成城、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这种精神和爱国情怀,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血脉里。

  为了让游客沉浸式了解嘉峪关,嘉峪关不断在创新长城文化的表达方式。大漠日落,夜幕下的关城流光溢彩。传颂千古的边塞诗词,繁盛喧闹的丝路集市……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在古老城墙上活灵活现,令人目不暇接。

  嘉峪关关城景区的夜游模式,运用激光投影、数字科技、舞台实景演艺等多元形式,使“天下第一雄关”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颜,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掀起了旅游新热潮。

  游客: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穿梭古今之间,非常震撼。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 李进贤:我们将以创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全面提升嘉峪关保护、研究及弘扬水平,加速文旅融合,把嘉峪关打造成具有显著标识和影响力的世界长城旅游胜地,让古老的长城遗产焕发新光彩,续写“天下第一雄关”辉煌新篇章。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