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观察者说)

发布时间:2024-11-25 21:02:07 来源: sp202411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的重点难点也不相同。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特质、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作为人类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借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劳动者的生态意识、生态素养、生态知识水平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深度和广度、方式和方法、效率和效益,决定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需要劳动者既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把握自然规律,在生产劳动中自觉按规律办事,又能够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既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法规,熟练掌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遍性的知识和能力,又大量储备关于所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功能定位、产业基础、科研条件、风土人情等地方性知识,进而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全局与局部的有机统一中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根据自身目的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以生产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在诸多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曾把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比作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质量。当前,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应运而生,在有效解放劳动者的同时,也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为发展绿色生产力提供了有利物质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重在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对于产业基础、科研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聚焦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下功夫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必要物质基础。得益于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劳动资料的更新迭代,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高效、环保,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生态优势不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目标、路径、策略等也不同。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搞一种模式,而要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潜力等因素,把握好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绿色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普及率和贡献率,提升绿色科技投入产出效益,通过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特色塑造成产业特色,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8日 09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