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描绘鱼乡新貌

发布时间:2024-11-21 22:03:36 来源: sp20241121

原标题:文化赋能,描绘鱼乡新貌

夏日时节,天津市宝坻区潮白河畔草木葱茏,水清岸绿,最宜避暑。

穿过“九河漕运”牌坊,移步到傍河而建的小辛码头村,近看青砖灰瓦,红灯映水,远眺稻田环绕,杨柳依依,细听蝉鸣阵阵,流水淙淙。往来旅客闲游,融入“千年古渡”的美好图景中。

“90后”村民李超,出生在潮白河畔,家里经营着5家农家乐。在晨曦初现的潮白河畔,李超开始了一天充实忙碌的生活。

“潮白河糟鱼”“辣炒河虾”“贴饼子”是他家的特色农家菜,前来尝鲜的游客络绎不绝。李超常常忙到脚不沾地,但心中满是幸福和喜悦。

谈及过往,一向少言寡语的李超打开了话匣子:“过去,老一辈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收入还不高。多年来,我一直在外打工,做过餐厅服务员、厨师、流水线工人、保安、销售员等各种工作。”

2013年,李超回乡结婚,发现家乡已经焕然一新。水清岸绿,稻田如画,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农家院挂着大红灯笼,水稻文化园、了凡广场、漕运遗址公园等景点也相继落成。

那时起,李超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2014年,凭借着政府的2万元无息贷款,再加上打工攒下的钱,李超干起了农家乐。

一道道诱人的农家菜撩动着人们的味蕾,美食带火了小辛码头村的农家乐。

10年间,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的农家乐产业渐成规模,吸引了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旅客前来休闲康养度假。村里的老一辈们也不闲着,在村头巷尾摆起了路边摊,卖当地农副产品,切切实实鼓了腰包,富了口袋。“环境更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旺季的时候,房间供不应求。”村民吴长林说。

“咱们要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一起把小辛码头村的旅游招牌打响!”这是小辛码头村年轻人的心声。

小辛码头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1000多年前,这里曾是运粮码头,村内至今保留着古码头遗址,有“千年古渡”之称。明朝万历年间,时任宝坻知县的袁黄,在这里南稻北引、劝农插秧,扬起“鱼米之乡”美名。现在,小辛码头村又是一幅新“鱼米之乡”的景象。

“村民致富、村庄发展,寻到根上,要感谢党和政府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小辛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洪奉国说。

近年来,天津市宝坻区狠抓污染防治,全力攻坚保护潮白河这条“母亲河”。治理工厂排污,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规范养殖粪污处理,全流域排查整治……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21年至今,潮白河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部分月份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人水和谐”成为现实。

村里的水稻种植引河水灌溉,稻米晶莹透亮、口感甜香,营养价值高,不少游客都要带回几袋子,分给亲戚朋友。

“以前垃圾往河里扔,养殖粪污往河里倒,潮白河受到污染,水里的鱼虾也不能吃。现在可大变样了,集中治理后,水质清澈,鲢鱼、鲤鱼又出现了,连对水质要求很高的银鱼、河虾都多了起来!”村民李全喜说。

十几年前,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猪牛羊粪堆满附近的池塘,一到夏天更是臭气熏天。

在政府推动下,各类帮扶资金陆续投入。小辛码头村向环境“脏乱差”开战:清理池塘、修建道路、拆除违建、牲畜圈养……

很快,臭池子变成了靓荷塘,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垃圾堆被推平,小广场、小石桥、小凉亭修建起来。

“现在村里不光能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可看的景也多了,文化味儿也浓了。”村民宋祥梅热情地给记者当起了“导游”。

沿着青石小路,探寻古码头遗址。岁月轮转,当年的漕运盛景已然不再,碑墙记录下古渡的沧桑变迁。村庄展览厅里,一幅幅老照片,承载着村庄的发展记忆。了凡广场上,袁黄的雕像屹立其间,墙上“立命、改过、积善、谦德”8个大字甚是醒目,宣扬着崇德、向善的文化。

水韵温婉的“千年古渡”,吸引着八方游客。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富裕了新时代的潮白人家,也为来自城市的旅人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来自天津市区的徐女士说:“喜欢这里的美景乡情,还有地道的农家饭。从舌尖到心尖,都是满满的‘乡村味道’。”

一路探寻,一路体味。如今的小辛码头村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田园风光、和美乡情相映成趣。“漕运文化”“了凡文化”“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刘茜 董山峰 本报通讯员 李家正)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