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换来心贴心

发布时间:2024-11-05 06:34:51 来源: sp20241105

   “社区甬道修好了,我们出门也方便了。”天津市河西区台北路22号院的居民刘阿姨高兴地说。22号院建于20世纪70年代,3个楼门40户居民,大家进出楼院都靠一条狭窄且平整度不高的甬道,居民中老人偏多,出行成了难题。通过“移动办公桌”机制,社区党委与河西区城管委现场对接,制定了解决方案。日前,甬道的路面施工已经完成,院内居民的出行难题迎刃而解。

   摆在机关楼里的办公桌,搬到了居民小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社区书记、网格员,站在群众面前,“面对面”收集诉求、解决问题,“移动办公桌”赢得了天津市河西区下瓦房街道居民的交口称赞。

  一张桌子兜起民生诉求

   赵维是下瓦房街道福建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告诉记者,“移动办公桌”的想法发源于2023年初的一次工作经历。

   在河西区解放南路288号平房旁有两棵老树,刮断的树枝经常砸到平房屋顶,给居民生活埋下安全隐患。老树周边通道狭窄,线路管网密布,修剪作业十分困难。福建路社区逐一联系园林、国家电网、房管站、有线电视、通信、供热、燃气等相关部门,终于在多次现场勘查和各个部门的配合之下,顺利解决了问题。

   这件事启发了福建路社区党委。

   赵维介绍,福建路社区有3500多名居民,40%的居民在60岁以上,街域内基本上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宿舍楼,还有五分之一的居住建筑是百年以上的历史风貌建筑。这里少有商品房,也没有物业,居委会承担了很多物业的工作。

   赵维说:“为民服务,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居民找上门,得把办公桌搬出去。”赵维的想法得到下瓦房街道党工委书记房磊的大力支持。

   下瓦房街道以辖区内居住密度最大的福建路社区为试点,打造“移动办公桌”党建品牌,通过“问题由社区收集、部门向社区报到、服务向群众靠拢、资源向一线下沉、问题在桌面解决”的工作机制,一张桌子兜起民生诉求,一班人马合力破解难题,一包到底实现常态长效。

  见见面,拉家常,更暖心

   福建路社区不大,却被几条大马路分成三部分,老旧楼院一小栋一小栋,位置分散,居住者多是老年人,出行办事不太方便。

   “前期我们会走遍整个社区,进行诉求摸排,根据诉求密集程度,选择1个居民楼院设立活动点位。”赵维说。

   既然很多工作可以在微信群和App里沟通解决,下瓦房街道为何还要将办公桌搬到楼群里?

   房磊说:“街道的网格员、社区工作者事先通过线上渠道与群众沟通,收集问题并核实,根据情况确定‘移动办公桌’的参加人员。一般来说,参加人员按照‘3+N’的结构组成。”他进一步解释,“3”是指社区书记、街道相应科室负责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N”为待解决问题涉及的辖区单位代表,如派出所、人大代表、产权单位、科所站队、律师事务所、社区志愿者等。

   据介绍,“移动办公桌”办公的前一天,网格群和公众号会进行宣传,另有专人通知提出问题的群众。“移动办公桌”办公当天,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能现场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当面向群众解释,指明解决方向和路径,登记《诉求转办台账》。

  迭代升级,服务经济发展

   企业所得税有什么优惠?电子税务局如何使用?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河西区税务局会同其他12个部门,为下瓦房街道的企业送服务上门。活动期间,前来咨询税费问题的居民络绎不绝,现场发放宣传资料超300份、解答各类疑问100余次。

   当前,下瓦房街道致力于推动“移动办公桌”迭代升级,将“移动办公桌”从居民小区“搬进”写字楼,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暖心服务,让“移动办公桌”不仅服务社会民生,还能服务经济发展。

   房磊介绍:“‘移动办公桌’企业版采用‘点选制’,灵活运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协调有关区级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点单式服务,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到‘企业想见哪个部门,就把哪个部门请来’,提供从信息到数据,再到政策三方面的服务,将‘移动办公桌’打造成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

   河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洪喜说:“基层治理智能化、数据化是基层治理在形式上的创新,‘移动办公桌’则体现了工作作风的转变,问题在哪里产生,办公桌就搬到哪里,工作人员就服务到哪里。联合办公,开放交流,面对面换来心贴心。”

   (本报记者 刘茜 董山峰)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