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王”郑渊洁为舒克和贝塔庆祝“四十不惑”

发布时间:2024-12-15 22:49:21 来源: sp20241215

  原著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上映

  “童话大王”郑渊洁为舒克和贝塔庆祝“四十不惑”

  “童话大王”郑渊洁记得很清楚,舒克和贝塔首次碰面发生在1983年12月30日。“1982年,我先创作了舒克的故事,那时的他还是孤零零的;随后,在1983年的年初,我写了另一只老鼠贝塔的故事。这两只老鼠一直没有相见,一直到1983年年底,确切地说,就是12月30日,舒克和贝塔相遇了。”由此,郑渊洁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对于电影《舒克贝塔·五角飞碟》充满期待。“这部作品选在2023年12月30日登上大银幕,也是别有意义,整整四十年过去了,舒克和贝塔这对组合才第一次在电影院里与大家见面,这就像是在庆祝他们‘四十不惑’的生日。”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是郑渊洁的经典作品,1989年,动画片《舒克和贝塔》播出后成为不少人的童年回忆;2019年,郑亚旗导演的新版动画《舒克贝塔》上线,全网累计播放量破45亿。如今,再次执导电影《舒克贝塔·五角飞碟》,郑亚旗笑称,也是圆了自己在影院看父亲作品的心愿。

  被邀请在新影片中配音

  郑渊洁和郑亚旗父子对舒克和贝塔都充满感情,“《舒克和贝塔全传》一共创作13年,总共366集。当时,每写完一集后,我都会念给儿子听,根据他的反应进行修改。比如,如果他听着都快睡着了,我就知道某个地方需要改进。亚旗从小就熟悉这个作品,五角飞碟的创意跟他有关。我在写作时,让舒克与贝塔把航母、直升机、坦克等人类的交通工具都尝试了一遍。有一次玩飞盘的时候,亚旗就说应该让他们有飞碟这样的新工具。我说飞碟有人写过了。他说那你写一个不一样的飞碟。当时,我们就起名叫五角飞碟。所以,亚旗算是世界上舒克和贝塔的第一个读者。这次拍摄大电影选择五角飞碟的故事,我觉得与这个特殊的情结有关。”

  在此前的动画片《舒克贝塔》中,有着郑亚旗对父亲的敬爱与致意,例如在舒克房间的天花板上,贴的是郑渊洁年轻时当空军的照片;舒克假装学习时,拿着的那本课外书,是郑渊洁著的《鼠王做寿》。在《舒克贝塔·五角飞碟》中,也融入一些“致敬”的段落。“比如,我在原著中的经典言论,以剧中人的口吻呈现出来,我相信这些情节会让老读者倍感亲切,带来会心的笑意。”

  此外,郑渊洁还被邀请在影片中配音,他笑说,短短几句台词,录了一百遍才通过。“我是给一位电视台的播音员角色配音,台词并不多,但是,我一是不喜欢照着念,二是老觉得和我平时说话太不一样,所以总是笑场。相比之下,我孙女作为配音演员却一次就过了,这让我深感自己的不足。”

  对改编要求“尊重原著”

  这些年来,郑亚旗一直在将父亲郑渊洁的童话作品进行IP开发。2005年,郑亚旗创办了《皮皮鲁》杂志并重新策划《皮皮鲁总动员》系列,2012年又成立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CEO的身份运营皮皮鲁全系列版权。过去十几年,他将父亲作品的销售额翻了20倍。

  郑渊洁认为,《舒克和贝塔历险记》改编成大电影的难点在于众口难调。“这部作品拥有六代读者,他们的期望肯定是不一样的。70后、80后、90后、00后、10后和20后,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我认为这难度较高,但好在编剧和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创新,让故事更符合现代未成年人的口味。”

  郑渊洁坦承自己一度对作品被改编持有抵触情绪,“我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的杂志上表示,无法忍受目睹别人‘肢解’我的作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渊洁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意识到,就像手机中曾经无法想象的功能如今已变得司空见惯一样,影视媒介也可以成为作品传播的有力工具。它通过声光电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接触和理解作品。据我了解,一些网络剧集和动画片的观看量相当惊人,这无疑证明了影视改编对作品传播的积极影响。”

  所以,此次得知儿子要拍舒克和贝塔的电影时,郑渊洁心态已经从容了很多,他笑称庞大的读者群中,就有人在帮自己把关。“我的要求就是‘尊重原著’嘛。之前在《舒克贝塔》动画片拍到某一集时,送审后,被提出一个修改意见,认为某些内容不尊重原著。我听说后,非常开心、得意。我猜测,这是因为我的读者已经长大了,其中最老的读者可能已经55岁了,他们对原著有着深刻的印象,机缘巧合下,站在了我这边。”

  决定为新发明申请专利

  作为童话大王,郑渊洁只是“小学肄业”,但这并不影响他之后的学习和钻研,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如今,郑渊洁依然喜欢不断探索未知。他透露,目前自己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转变。“从下一批印制的图书开始,我的简历就要改成第一个职业是作家,第二个职业是造口师。”

  对于“造口师”这个新身份,郑渊洁告诉北青报记者:“我父亲已经92岁了,在2023年5月份被诊断出患有肠癌。为了治疗,父亲接受了一场大手术,包括肠道造口,就是排泄物直接从腹部的开口分离出体外,进入一个袋子里。手术之后,我一直在照顾父亲,至今已持续了七个月。在护理的过程中,都是我来更换造口袋。我于是就开始深入研究造口用品。我发现,尽管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造口用品,但它们的价格普遍较高且设计复杂。我父亲的造口袋是80块钱一个,一天用一个的话,有些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用不起,他们甚至不得不使用垃圾袋和胶条来替代。”为此,郑渊洁决定开发一种更加实用、廉价的造口用品。“目前,正在准备申请专利。”

  郑渊洁透露,自己未来的目标是要为中国的“造口人”提供更好的护理产品。目前,中国有130万造口人,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15万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郑渊洁还要通过文字作品来警示人们,避免肠道疾病。“所谓‘上医治未病’,我希望告诉人们预防肠癌的重要性,例如,避免食用卤腌食品和烧烤,避免久坐不动,适时地站起来活动,不要熬夜等等,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有助于预防肠癌的发生。”

  文/本报记者 肖扬

  (北京青年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