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殊学校:“希望摇篮”孕育“奥运梦想”

发布时间:2024-12-29 21:07:30 来源: sp20241229

  新华社香港9月13日电 题:香港特殊学校:“希望摇篮”孕育“奥运梦想”

  新华社记者褚萌萌

  “‘体育’两个字原本都不在我的字典里面。”30岁的巴黎残奥会硬地滚球项目双金得主何宛淇日前在香港红十字会总部召开的一场分享会上说,在香港红十字会特殊学校的求学时光令她发现了自己的更多潜能。

  中国香港代表队在巴黎残奥会上夺得3金4银1铜,硬地滚球队获3金2银,创历史佳绩,包括何宛淇在内的6名队员均是香港红十字会特殊学校的校友。这个残障人士的“希望摇篮”,为残疾运动员孕育出一个个奥运金牌梦想。

  两岁时,何宛淇被确诊为先天性脊髓肌肉萎缩症,只能依靠电动轮椅代步。5岁入读香港红十字会甘乃迪中心后,由于身体限制较大,且性格安静,她一直只参与插花等较为安静的课余活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宛淇尝试参与学校的硬地滚球活动,因为“这是唯一可能参与的运动”,然后逐渐“日久生情”,喜爱至深。

  硬地滚球是残奥会独有的两个项目之一,参赛者为脑瘫患者或躯体及四肢出现严重功能障碍的运动员。其规则是双方各执6枚不同颜色的球,投出的球最终距离目标白球最近的一方赢得积分。

  在香港红十字会的4间特殊学校里,残障学生们所接受的全人教育涵盖文化课、艺术课,当然也有体育课。目的是将运动与康健相结合,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潜能、建立所长。

  “残障学生的体育运动主要有三类负责人。”香港红十字会学校雅丽珊郡主学校校长成英愉介绍,体育老师负责教授运动技巧,为学生打好训练基础,职业治疗师及物理治疗师会协助学生在身体机能及装备上配合训练。

  以硬地滚球为例,这项运动需要运用手眼及肌肉协调能力和空间判断能力,治疗师会为学生安排相应治疗以提升身体素质,并在管道、轮椅等器具上作出因人而异的调整。

  成英愉说,学校与中国香港伤残人士体育协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体育老师会向协会推荐有潜能的学生,为中国香港队培养潜在人才。雅丽珊郡主学校近年来每年都会向协会推荐约15名运动员,涵盖乒乓球、轮椅击剑、空手道等诸多项目。

  2008年,何宛淇获得推荐进入中国香港队,并逐渐找到了人生目标。“我开始有一份梦想,想趁着年轻去追梦,想看看自己在运动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她说。

  自2016年至今,何宛淇已参加三届残奥会,并于本届获得硬地滚球BC3级个人赛和BC3级混合双人赛的两枚金牌。近年来,她还获评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杰出女运动员等荣誉。

  在分享会上,何宛淇的队友、毕业于雅丽珊郡主学校的龙子健和梁育荣也带着怀念的心情回忆了各自的校园时光。

  巴黎残奥会硬地滚球BC1级个人赛金牌得主龙子健记得,自己最初就是在学校体育课上接触到硬地滚球的,“一玩便爱上”。巴黎残奥会硬地滚球BC4级混合双人赛银牌得主梁育荣在一旁补充:“我就是看他玩得开心我才玩的。”

  为了保障训练、学习与康健的平衡,香港红十字会特殊学校为学生运动员制定了全方位配合计划,包括练习后治疗、情绪支援、学业功课量调节及住宿环境调整等。

  梁育荣回忆,自己的自理能力不太好,有时连穿衣服都要人帮忙,学校为他的学习、训练与生活都提供了很大帮助,特别是打球后治疗师会细致入微地帮他拉筋舒缓关节,令他印象深刻。

  “不论是老师、职员还是治疗师都很鼓励我,同学们也会在困难时刻互相帮助,很感恩有学校这个‘家庭’。”何宛淇说。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加大残疾人士体育发展支持力度,2024至2025财政年度相关预算开支超过1.3亿港元,同时继续推进“残疾运动员就业及教育先导计划”。目前,香港体育学院为梁育荣等残疾运动员提供了固定的训练场所,以确保练习时间充足。

  “我们倡导共融的价值观,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为融入和服务社会做好准备。”香港红十字会行政总裁、秘书长苏婉娴说,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残障人士也可以发挥所长,作出贡献。

  当初正是通过自荐进入中国香港队的梁育荣对此深以为然。他的初衷就是想为香港和帮助过他的人们赢得荣誉。如今,已经是残奥会“六朝元老”的他,希望未来能够“再战三四届”。

  何宛淇决定把此次参赛所获奖金设立为奖学金,帮助年轻人多元化发展,还希望与更多青少年分享自己的经历,推广体育及生命教育,“以生命影响生命” 。

  “希望大家明年还能见到我。”何宛淇说,她期待着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责编:王禹蘅、崔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