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5:45:56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网 11月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吴涛)近年来,有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时常引发舆论关注。最近,又有媒体报出,“9岁女孩玩蛋仔派对刷走全家积蓄12万余元”。问题出在哪?又是否可以预防?
《蛋仔派对》游戏截图未成年人“用奶奶身份”大额充值
近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接到办》报道,“9岁女孩玩蛋仔派对刷走全家积蓄12万余元”,引发关注,该女孩是利用奶奶的身份证认证,买游戏皮肤花了12万余元,再加上主播直播打赏,一共消费了17万多元。
记者联系了网易游戏相关工作人员,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应。游戏充值是目前网游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据网易财报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净收入为187.98亿元;该季度,来自于在线游戏的净收入约占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净收入的91.7%。
黑猫投诉截图。记者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存在类似情况。以《蛋仔派对》为例,该平台就出现涉及未成年人充值退款事宜的投诉。“家里面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游戏里面充了钱,用家里面老年人的微信号,充值之后过了好几天家里人才发现。”
“未成年人充值金额较大,家长未知情况下,2023年10月2号至10月3号两天充值6265(元),网易家长关爱平台申请退款,平台回复成年人身份证注册,有成年人解除限制,可是我们家长都不知情。”黑猫投诉平台有家长投诉。
问题出在哪?
如上所述,很多案例均显示,孩子使用家长身份证绕过网络游戏实名认证。另有多个投诉案例显示,该游戏在注册、充值等环节没有人脸识别。
对此,记者在iOS端对《蛋仔派对》进行了体验,注册环节需要实名身份认证,但没有人脸识别环节。游戏里面有大量的“开盲盒”体验,需要60个“蛋币”,折合人民币6元。据该游戏介绍显示,其APP内购买最高为6480“蛋币”,折合人民币648元,可重复充值。
《蛋仔派对》充值页面截图限制未成年人的网游时长和消费早有明文规定。此前,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含游客体验模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现在的问题是,未成年人通过使用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实名认证网游,而部分游戏厂商默认此类用户均为成年玩家,不差异对待,对游戏时长和消费没有有效的手段检测和预防。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称,根据民法典的规定,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超出这个范围所从事的民事活动,属于效力待定,需要经过其监护人的追认才有效。所以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网上所进行的游戏高额充值,法律上无效;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从事前述行为的效力待定,监护人可以不予追认。
“如果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网络账号,或者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网络账号,然后进行网络消费,其监护人通常可以依法要求网络经营者退还相关金额,但是要求提供证据证明高额消费确是未成年人所为,这在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赵占领称。
如何预防?
增加人脸识别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难度。腾讯游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平均每天有686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触发人脸识别。其中,触发人脸识别的账号有超70%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被纳入防沉迷监管。
由于很多未成年人通过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甚至使用家长身份证实名认证网游,所以家长在日常教育子女时,要注意限制孩子使用手机时长,密切关注其消费情况。
近日,“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公众号发布文章《“蛋仔风暴”席卷低龄儿童,警惕相关诈骗!》。其中称,各位家长要加强个人手机支付的安全防护,不要将手机支付密码、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告知孩子,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请关闭。
此外,未来网近日在报道中援引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游戏开发工程师的话称,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时,手机厂商凭借掌握的权限优势,能够授权游戏通过本机账号一键登录,导致实名认证流程被轻松绕过。
记者试验了多个网游,在iOS端,通过“微信一键登录”“QQ一键登录”“Apple一键登录”网游,仍需二次实名认证,未发现上述情况。不过其他手机系统存在“通过本机账号一键登录”的情况,并显示,“你的账号已完成实名认证,可用于登录本游。”
赵占领认为,解决未成年人在网上高额消费的问题,关键在于严格落实实名制,尤其是实名认证,包括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防止未成年人借用或者冒用承诺人的身份证注册。在此基础上,限制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特别是明显超出其年龄、智力的巨额消费行为。(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