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产教融合视角的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培育

发布时间:2024-11-23 10:33:15 来源: sp20241123

产业变革是科技革命的原始动能,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升级生生不息的源泉。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历史新时期,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正逐步向基础研究前移,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演进加速突破。以科技制高点、产业白热化竞争及高端人才培育的大国博弈空前高涨,培育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需求的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当前甚至未来一个时期首要任务。

加强对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培育需要有前瞻式考量、全局性规划、战略性布局、整体式推进,促进科技、产业、教育、人才四环节的互为作用、连环发力、同频共振。

前瞻式考量必须明确组织主体定位清晰组织责任。明确科技、产业、教育、人才的各组织主体地位,清晰主体的组织定位以及职责,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挖掘人才智力水平,推动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主体的组织衔接。面向全国、走向全球的一流“链主型”企业,探索推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创新人才体系,嫁接国家优良的小中高等各级教育资源,改变教育传统育人模式,注重培养理念和培育模式借鉴与创新,突破育人只动口专动笔的教育窘迫,激活人才勤动脑常动手的潜能,鼓励从教室走向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教室走向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助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配套的人才需求。

全局性规划必须提速创新成果高转化效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构建研究创新格局,提升研究体系建设水平,着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科技力量上下衔接、差异布局。凸显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现行的主引擎,利用好市场力量,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全局谋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和空间载体。引导创业型大学、创新型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发展,运用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实现商业模式和商业价值在产业发展中的顺利转换,有效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确保早期创新概念平台建设先进,提升中期试验研发成果产业化配套效能, 完善成果转化配套服务,实施全过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生态、产业引擎和人才培育体系。

战略性布局必须以知识价值、科技势能、人力资本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发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落实人才从人力资源转换成为人力资本先进理念实践,突出知识价值、技术势能、人力资本导向性,积极开发引领世界的自主创新科技,加强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打造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整体推动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的变革,并将技术势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将商业价值植入人才培养与开发,以人力资本导向人才培养为终极,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赋权、薪酬制度、考核评价、勤勉尽责机制等方面的人才改革举措。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创业项目、搭建创新平台,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金、捐赠等,进一步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增强人力资本的支持力度。创造实践实干机会,关注扶持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发展。

整体式推进必须以激发科技、产业、人才各活力为动能。注重保护科技创新的活力,关注产业发展的虹吸效应和乘数效应、聚集效应,坚持人才服务精准对接、分类施策,为各类科技人才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释放容错空间、创新空间、创业空间。应当积极鼓励各地发展各具行业特色的创新集聚区,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注重教育领域对于大国工匠、科技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深度规范培养,特别是针对多科学交叉的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培养,发挥其在科技产业转化过程发挥转化加速器的重要作用。强调科技、产业、教育、人才的协调联动,实现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汇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作者为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责编:陈键、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