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7:55:21 来源: sp20241123
非常视点
一个人的暑假作业 为何“全家总动员”
开学季即将来临,“一支笔、一个人、一个晚上、一个奇迹”的大戏,又在许多家庭隆重上演。如今,说起学校作业,感到压力的不止有学生,还有不少家长,他们不但要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有的还要亲自替孩子完成作业。绘画、摄影、剪辑、写作……孩子没上几年学,家长先掌握了不少新技能。
通常情况下,暑假作业分为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两部分。应该说,假期让孩子适当复习预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就很不错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娃读个小学我都快得焦虑症了。要牛奶盒至少我还可以网上买,但语文、数学、英语的暑假作业要求组队完成——美其名曰让孩子自己组队,其实都是家长组队,搞得家长之间开始拉帮结派……孩子们字都不认识几个,还要拍短视频,要剪辑、要选音乐、要美工、要构思……”一名家长如此吐槽,很快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共鸣。
另据报道,赵女士家里有个准备上二年级的孩子,老师额外布置了一项“趣味作业”:要求在假期学做几样非遗手工艺品,每样作品都要附上文字说明,开学之后带到学校展示。赵女士不敢掉以轻心,干脆不让孩子动手,由“亲友团”进行了“集体创作”,全家忙得不亦乐乎,但孩子一点儿都不觉得这种作业有什么趣味。
“老师知道作业是家长做的,家长也知道老师知道作业是家长做的”,要想破解暑假作业成“家长作业”的尴尬局面,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老师布置作业合理适量;二是家长应该学会放手。但问题是,道理谁都知道,做起来却殊为不易。
其实,很多老师也不想多布置作业,不想让学生作业成为“家长作业”,不能把板子都打在老师身上。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布置各种“特色作业”被视为某种指标,而学校出于展示教学成果的“刚需”,往往会挑选“完美”的“特色作业”进行展览。在这样的导向之下,一些家长为了自己和孩子的“面子”,不惜“代劳”乃至花钱请更“专业”的人来解决。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通知》明确指出了作业质量不高和功能异化的问题,并提出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近年来,“学生作业变家长作业”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破除这一形式主义,家校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学校对作业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让孩子以亲身实践体验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内容,初衷固然很好,但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承受范围,就会适得其反。学校和教师应明确作业布置的目的和原则,作业应具有针对性、适量性和启发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避免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或只能让家长代劳的作业。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摆正心态,充分认识到“代劳”的负面影响。孩子是完成作业的主体,家长可以充当副手,只要在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适当指导和帮助就好,切莫为了“面子”和孩子一起造假。
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破除“学生作业变家长作业”形式主义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体系,对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保持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强调让孩子独立完成,并在检查反馈环节如实肯定孩子的“原创”作品,鼓励孩子的自由发挥,让孩子的“创意”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现。(胡欣红 北京青年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