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网络法治建设述评

发布时间:2024-11-25 00:13:59 来源: sp20241125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1994年4月20日,一个载入互联网发展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信息时代的大门悄然开启。同年,我国第一部涉互联网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发布,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历程正式起步。

  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实践证明,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运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动互联网发展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将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推进依法管网治网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依法治网深入推进,加快构建完备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网络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网络法治保障体系,网络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网之路,有力提升了我国互联网治理能力,也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图/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奉法者强则国强,全面擘画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壮阔图景

  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大潮风起云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伴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在全面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比如,网络空间乱象时有发生,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络违法犯罪屡禁不止,网络安全防护形势严峻复杂,数据安全工作日益紧迫,侵害个人信息现象十分突出。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始终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肩负历史重任,立于时代潮头,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加强互联网治理进行着深邃思考。总书记多次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加强依法治网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时代课题。2014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以及重点任务。《决定》还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为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法治建设,鲜明指出“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要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要坚持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逐步建立起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

  谋篇布局,立柱架梁。围绕依法治网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揭示了依法治网在协调网络关系、防范网络风险、保障网络安全、促进网络发展、构建网络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统回答了网络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网络法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互联网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网络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题重大、意义重大,最重要的是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我国加快网络法治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对依法治理网络空间作出系统部署。2021年初,《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公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2023年3月,《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发布,系统梳理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网络法治建设成就,为进一步做好网络法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山飞渡,大道笃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延伸,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有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治国安邦倚重器,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治网之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我国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等的重要风险之一”。

  网络治理是信息时代国家治理的新内容、新领域,既与现实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高度关联,又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面对网络空间发展新情况,我国积极探索构建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法治体系,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普法一体推进,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开拓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科学立法,夯实网络空间法制基础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网络立法是夯基垒台、固本强基的工作,是依法治网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继续加快制定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网络立法工作的任务举措和工作要求,为做好网络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法随时变,国家经济社会与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到哪里,法治建设就覆盖到哪里;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在哪里,法治建设就跟进到哪里。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这一重要论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实施,全面规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完善平台经济反垄断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要求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国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让市场主体对制度保持预期、对市场保持底气、对事业充满信心。

  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到制定《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法规体系 “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形成。

  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立法力度不断加大,为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有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聚焦新业态新模式特定领域、特殊问题,坚持“大块头”立法和“小快灵”立法相结合,“互联网+”各领域治理的法律依据不断丰富,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一部部法律法规,展示出我国网络法治建设的卓著成效:从1994年至今,我国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4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严格执法,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引用“徙木立信”的典故,深刻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深入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必须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强化互联网信息内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执法,加强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盗版假冒、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治理,坚决遏制各类新型网络犯罪,依法打击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攻击、窃密、破坏等活动,加强网络黑灰产业链整治,让监管“长牙齿”,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推动形成健康规范的网络空间秩序,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

  有力捍卫个人信息安全。2019年以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App采取公开通报、责令整改、下架等处罚措施,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针对非法利用摄像头偷窥个人隐私画面、交易隐私视频、传授偷窥偷拍技术等侵害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2021年5月起,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集中治理工作,督促各类平台共处置相关违规有害信息3万余条,处置涉违法交易等活动账号5600余个,下架违规产品3000余件。

  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全面整治“饭圈”乱象、网络沉迷、血腥暴力、网络水军、流量造假、网络“黑公关”等突出问题。2019年以来,通过近30项专项治理,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4.93亿条、账号13.89亿个,下架违法违规应用程序6.7万余款,关闭违法网站4.2万余家。公安机关相关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侦查打击,取得初步成效。

  有力保护网络知识产权。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支持网络科技创新的关键。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使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的手段更加隐蔽,执法面临溯源难、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2022年,通过“剑网2022”专项行动,各地查办侵犯网络著作权案件1180件,删除侵权盗版链接84万条,关闭侵权盗版网站(App)1692个,处置侵权账号1.54万个,为支持网络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环境······

  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016年12月9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维护英烈尊严与形象,到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再到依法整治网上历史虚无主义等行为;从广泛开展劳动模范、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典型事迹网上宣传,到加快推进“互联网+公益”的新模式······近年来,法治和德治并重,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推动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

  ——公正司法,有力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

  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承载的法律关系更为丰富多元,对网络空间司法保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坚持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积极回应网络时代司法需求,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司法,完善网络司法规则,革新网络司法模式,依法解决新型网络纠纷,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高效便捷、普惠均等的网络司法服务。

  创新,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中一个亮眼的关键词。

  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一年后,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先后成立。截至2022年底,三家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42.9万件,审结41.5万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8.5%。作为中国推动司法模式创新的成功尝试,互联网法院集中审理辖区内的涉网民事、行政案件,探索试行“网上案件网上审理”,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案件集中管辖、专业审判的新篇章。

  公开文书总量1.4亿份,访问总量突破千亿次······2013年7月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开通,作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网站,中国裁判文书网实时更新,让司法办案工作在聚光灯下开展,助力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2022年,我国平均每个工作日有5.4万件纠纷在线调解,每分钟就有75件成功化解在诉前;律师通过律师服务平台在线申请立案383.5万件次、阅卷65.6万件,在线办理各类事项79.5万件;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全面建设,智慧诉讼服务平台广泛应用······一连串的数字,是我国司法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统筹推进的最佳诠释。网络司法的新模式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网络领域进一步发展完善,逐渐成为中国司法的一张亮丽名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犯罪加速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非接触式犯罪转变,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淫秽色情等涉网违法犯罪多发。

  连续多年开展“净网行动”,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黑客攻击破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推进“云剑”“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打击套路贷、校园贷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完善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和反诈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建设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完善快速止付冻结机制、涉诈资金返还机制······近年来,我国网络犯罪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安全感有效提升,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民普法,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显著提升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强调“注重依托政府网站、专业普法网站和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普法活动,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教育网络”。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开启崭新时代。

  仅仅一天后,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围绕“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2020年至今,我国连续三年举办民法典宣传月;多地网信办开展民法典知识竞答活动;各大网站运用短视频、动漫等创新形式,增强普法宣讲的趣味性······依托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普法宣传,让民法典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随着“八五”普法的正式开启,我国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023年4月25日,广西桂林,“网络法治宣传一条街”在榕湖景区古南门“开街”,身穿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演唱山歌向青少年普及网络法治知识。

  自2014年以来,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连续十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以通俗易懂、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网络安全理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有力推动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的提升。

  2022年,由国家网信办网络法治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法治网承办的“2022全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云大赛”吸引超220万人报名参赛,近2000万人次参与答题,竞赛系统页面访问量逾1.64亿。截至2023年,全国建立以普法为主要任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等已超过3万个。

  2023年2月,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中央网信办策划推出“全国网络普法行”系列活动,先后走进浙江、广西、江西、黑龙江、四川等地开展系列普法宣传,发稿2000余篇次,网络访问量突破41亿次。

  ……

  “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逐渐成为普法的新渠道、新手段。登录智慧普法平台,各种普法知识跃然眼前;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多形式开展宪法宣传周,从机关、乡村、社区、学校到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一个人人参与法治建设、全社会大普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秉纲而目自张,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互联网领域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空间治理呼唤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何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是各国都关注、研究、投入的大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一条经济带,熔铸古今;一条丝绸路,纵横万里。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2018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加强对涉“一带一路”建设案件的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为法官提供智能服务,确保法律适用正确、裁判尺度统一。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成功设立国际商事法庭;最高人民法院域外法查明平台上线启动······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

  从倡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到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各国平等参与网络国际治理,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

  从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进一步强调“尊重网络主权”,到建立中俄信息安全磋商机制、中欧网络工作组机制等对话机制,再到共同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电信网络诈骗······中国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国际交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法治中国建设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指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

  推进依法治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网络法治工作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体推进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普法、网络法治教育,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网民等多主体参与,有力提升我国互联网治理能力,凝聚起全社会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强大实践力量,亿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网络法治护航下,中国数字社会铺展出更加和谐美好的新图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网的理念,推动互联网依法有序健康运行,以法治力量护航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面向未来,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法治化进程,让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中国网信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