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文化新地标何以为“新”

发布时间:2024-11-22 01:18:09 来源: sp20241122

  钟 颐

  连日来,珠江之滨,一艘满载瑰宝的“文化巨轮”,激荡了一池艺术春水。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自正式开放以来,预约名额就天天爆满。这一文化新地标到底“新”在何处?日前,笔者也到此“打卡”,感受这一文化空间的温度、厚度和高度。

  所谓“文艺不分家”,“三馆合一”可谓生动一例。新地标一大亮点,便是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一方面,从抽象到具象再到实体,从绘画到文字再到展品,既可以相互贯通,也可实现资源共享、融合共生的互补效应。另一方面,这样的“博物馆联盟”也会带来规模效应,不仅方便民众、任君选择,也让快乐加倍、惊喜连连。从拉斐尔到齐白石,从张九龄到梁启超,从锦绣物华到非遗集市……在行走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获得感拉满。“根本逛不完,我可以待上一天!”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种草”、送上好评。

  空间有限,看见无限。随着“逛展”成为一种生活新时尚,一个共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所谓展览,既不是单向度的静态展示,也不仅是依赖“黑科技”,而是一种邀约、一种对话、一种交融。这一点,在这里也随处可见——穿梭于美术馆,可以打开“未来的触感”,在“穿越湾区”中感知城市之美;置身于文学馆,数字艺术光影空间、行浸式纱幕光影秀等数字赋能,让人直抵文学现场,“鲁迅家”中那些充满温度的生活细节,让人重新认识“另一个鲁迅”;行进于非遗馆,目之所及,皆是“过程”,如传承人现场展演、亲子互动体验等沉浸式手段,链接日常生活,照见人间烟火。

  始于观展,不止于展。“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这一表述充分展露出“文化巨轮”的多重可能。事实上,展馆本身就很有包容性,既可“阳春白雪”、一览千年,也能“下里巴人”、尽享闲暇,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从服务上看,它集“展、演、游、购、娱”于一体,让“散装”走向“集成”;从地域上看,它不仅服务广东,而且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大湾区文化繁荣、建设人文湾区;从功能上看,它不仅是艺术的“宝盒”、美育的载体,也是激荡思维、引领风尚的理想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重要窗口。

  岭南气象,常读常新。放眼三大展馆,从粤剧、英歌等融汇中西、远扬海外的文化符号,到以高剑父、高奇峰等人为代表,“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岭南画派,再到兼容并蓄、自带“雄直”的岭南文学,喜看“风起南方”,更待“珠江潮涌”。将目光拉远,如果说建筑是空间的艺术,那么这艘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俨然“出海”之姿的“文化巨轮”,无论从外形还是寓意上看,都颇具艺术性和时代性。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花城文学院、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近年来,一个个湾区文化地标接续“上新”,一桩桩文化盛事不断“出圈”,尽显湾区风度和世界视野。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白鹅潭,古人称之为“巨浸”。如今,这个地名或许有了新的时代注解:在文化强省、文沁湾区的东风之下,“文化巨轮”在此启航,浸润艺术生活,见证湾区澎湃。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