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00:27:47 来源: sp20241101
由于淮海战役是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进行,并且战役规模大、作战持续时间长、战区广、部队任务和位置变化快,物资供应量和伤员转送量都很大。做好支前保障,成为夺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方面。
一
在决定发起淮海战役之初,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就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的方针同战役的作战运筹同时展开。1948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和睢杞战役规模都要大,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局于10月2日专门召开会议,决定把支援淮海战役作为华东党政军民的头等任务,动员和组织人民全力支援前线。同时决定在10月20日前应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会议还对参战部队的弹药补充、运输、存储,民工的动员、组织,民站(民工食宿、医疗和休息整顿的接待站)的开设,伤员的后运,医院的设置,俘虏的收容等,作了研究和安排。
13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支前办公室下达支前工作计划,指出:人民解放军即将进行的向南出击的战役,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将是空前的。要求各级党政机关深入动员,精心组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计划分为粮食、人力、供应、交通4个方面,对当时担负首批支前任务的山东省各地区各县,都明确分配了任务。华东局和各地党委还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和华东各地的具体情况,认真贯彻了以“耕战互助”为中心的一系列政策,制定了支前工、生产工合理顶替,禁止无偿派差,实行发价包运,以及安排好民工家庭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具体规定和办法,保护和调动了人民群众支前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华东局强调支前工作必须统筹规划,严密组织,前后方要明确分工,密切协同。明确规定,前方负责掌握部队的情况和需要,对送到前方的物资负责接受、调度和分配;后方的支前机构则负责筹划、组织生产、征集、调度及向前方运送,直到把物资送到前线兵站为止。前方的任务以野战军后勤部门为主,并有若干地方干部随军参与组织实施;后方的任务由各级支前委员会负责。
25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伤员转运站工作的决议》和《关于设立民站的决定》。计划组织4条转运伤员干线,每条线负责3个纵队;在转运干线上,每30里设一小站,每60里设一大站;每个纵队配备随军担架500副,每副配民工5人,另有机动转运担架7500副。要求有关各县均设立民站部,凡经上级划定的民站线路,每隔30里左右设一民站,站与站之间设茶水站。11月1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和华东支前委员会政治部分别发出《民工政治工作指示》和《民工支援前线奖惩办法》,要求在民工中广泛开展立功运动,大力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贯彻“把支前民工队当成学校办”的方针。各民工队以军队为榜样,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进行经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展立功、互助、爱民活动。对于在支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及时发展入党或提拔为干部。
二
从1948年9月下旬决定发起淮海战役,到1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扩大战役规模,支前工作主要是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及其支前委员会领导下组织实施。由于战前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支前人员积极努力,各方面主动配合,在粮弹物资保障及伤员运转上,均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1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扩大战役规模之后,支前工作进入新的阶段。12日,中原野战军副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李达提出组织中原、华东统一的支前机构的建议。13日,中共华中工委、苏北军区、华中行政办事处联合发布了《华中支前总动员令》。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发出《关于全力支援淮海战役的指示》。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淮海地区作战、支前等一切事宜。20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关于紧急动员起来支援淮海前线的指示》,号召各级党委:宣传鼓动群众,造成广大群众支援战争的热潮,以保证支前任务的完成。中共中央中原局责成豫皖苏分局全权负责支前工作,并成立了后勤司令部。中共中央华北局责成冀鲁豫分局全权负责支前工作,成立了支前总指挥部。三区(华东、中原、华北)五省(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的人民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成为响亮的口号。
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时,徐州地区雨雪交加,运输困难,部队过冬粮草有些短缺。12月15日,粟裕、陈士榘、张震建议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召开一次包括华东、中原、冀鲁豫和华中四方代表参加的联合支前会议。20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同意。26日至29日,总前委召开了由华东、中原支前委员会和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及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代表参加的联合支前会议,主要讨论了粮食供应和民工使用问题。
三
人民热情支前参战,自觉提出“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他们不仅献出大量的粮食,而且克服种种困难,冒着流血牺牲的危险,采用背扛、肩挑、车推、船载、驴驮、牛拉等方式,将物资送往前线。在运粮途中遇上雨雪,民工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盖上;遇上敌机扫射轰炸,总是先把粮食隐藏到安全处,有的民工因此光荣牺牲。山东有个民工团,用400辆小车运送11万斤面粉上前线,途中带的口粮吃光了,在新区一时又筹集不到,带队干部决定让民工吃车上的面粉,但民工们宁愿饿肚子,也不肯动用车上的粮食。胶东有位农民为给前线送粮,鞋子磨烂了,就光着脚推车。他随身带了一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刻上地名;支前结束时,竹棍上刻满了足迹所至的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
在阵地上,担架队员们拼着性命抢救伤员。为了把伤员尽快送到后方医院,他们不避风雪,日夜兼程,脚磨破了,腿走肿了,也咬牙坚持。为了使伤员减轻痛苦,他们把自己的被子垫在伤员身下,脱下棉衣盖在伤员身上;遇到敌机轰炸扫射,他们就争相掩护伤员。
在后方,广大民工日夜抢修交通运输线和维护后方安全。战役发起后,准备修复津浦铁路兖州至临城段时,工程人员估计最少需3个月。沿线群众“献枕木,打夹板,快修铁路支前线”,这段110公里长、有17座桥梁的铁路工程,仅用33天就完工了。由邻近省区通往战区的公路、大道、水路,到处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维修。鲁中南地区从10月20日至11月20日,修复了长达1300公里的31条公路和380座桥梁。苏北的淮海、盐阜两区在12月前后修好公路近500公里、大道185公里、桥梁150座。
四
淮海战役中,军队后勤部门除参加各级支前委员会工作外,主要是负责前线兵站,根据战役的发展和需要,接收、调度和分配送到前线的物资。战役发起前,华东野战军决定建立兵站系统,并把供给、卫生、军械部门划归兵站系统领导。前线物资的屯集点按两线配置,第一线屯集点距前沿阵地一般为10至15公里,第二线屯集点距第一线一般为30至40公里。民工只限送到第一线屯集点;第一线至前沿阵地,则由部队组织接运。野战医院均由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组织开设,可同时收容5万名伤员。军队后勤部门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对缴获物资的迅速清查利用。同时,军队后勤部门还积极组织新解放城市的生产和运输力,及时为战役服务,保障了战役的胜利。(邵景院 李汝海)
(责编:薄晨棣、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