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1-07 22:08:40 来源: sp20250107

  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智能车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最新发布的国民经济“成绩单”中的一系列数据,折射出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态势。

  如何避免认知误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行业如何找准主攻方向?

  新华社24日推出“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同台共话,结合新华社记者近日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见闻,围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探讨。

  把准科学内涵

  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纺织业长出“智慧”大脑、低空经济加速发展、AI与农作物“对话”……记者近日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调研时感受到,各地纷纷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

  准确把握内涵,才能科学指导实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清晰阐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黄汉权在“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时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历史关口提出的重大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当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存在,而且已经对高质量发展形成重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去认识、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从而更好来指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黄汉权说。

  推进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刘冬梅在访谈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核心区别是蕴含了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突出表现为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

  在她看来,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通过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从而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和韧性。

  “颠覆性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业”“未来产业”——王锦侠在访谈中用三个关键词来分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颠覆性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的迭代升级,科技服务业为生产力由“旧质”变“新质”提供保障,未来产业则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发展的传统优势有所减弱。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黄汉权说。

  刘冬梅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抢抓新一轮经济变革和产业变革机遇。我国科技创新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才能抢抓机遇。

  王锦侠认为,要面向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企业新模式、设备新制造、商业新服务,前瞻部署新赛道、创新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但在基础研究、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科技资源的整合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黄汉权说。

  走出认知误区

  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各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与困惑。

  “传统产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只适合在发达地区吗?”“新质生产力除了科技创新还有什么?”……解答这些来自基层的问题,专家们表示,应警惕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认知误区。

  第一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没传统产业什么事。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但传统产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黄汉权认为,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也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基本盘,也是我国产业最大底座,约占整个产业80%,如果忽视传统产业,会造成产业的断档。

  舞动的机械臂、高效的无人行车……记者日前走进位于上海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传统的钢铁生产厂房早已转型升级,工厂外不远处的动物园饲养着孔雀和梅花鹿,这些“小哨兵”敏感地“监测”着园区内的生态环境。

  刘冬梅表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相辅相成、互塑共融的关系,不能把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割裂来谈,如果没有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面临断链的危险。

  第二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能在科技创新集中的地区。

  “科技创新集中区域有人才底蕴、技术储备优势,但不意味着欠发达地区就没有机会。”黄汉权说,中西部地区也有比较优势,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禀赋有针对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可以在传统产业领域引进新技术,通过政策的优惠配套,集聚先进的要素和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

  青海的风光、安徽的汽车、湖南的装备、湖北的电子、江西的航空……记者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特色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因地制宜、各取所长。”刘冬梅说,各地可依据各自创新水平找准着力点。

  她举例说,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在依靠颠覆性技术突破抢抓未来产业机遇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武汉、西安、成渝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除了做未来产业的研发,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同时发挥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系列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在依靠技术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个误区,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仅仅是依靠科技创新就行了。

  黄汉权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靠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重视管理和制度创新。如果没有管理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也很难取得突破。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让各类要素顺畅流动

  “对新质生产力仍缺乏科学认识”“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有待加强”“对于国际人才创业的服务支持体系还不健全”……专家们表示,实践中一些地方培育新质生产力仍然存在障碍,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前海带来了持续超常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王锦侠介绍,前海累计推出83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93项,广东省复制推广111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黄汉权说,当前科技创新中原创性的、颠覆性的创新成果相对较少,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更好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基础研究。

  “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刘冬梅说,尤其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改革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

  黄汉权认为,科技的源头是人才,要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的一体化改革,使得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具有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人才,为促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但从人才结构来看,还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刘冬梅说,一方面,要建立更良好的开放创新生态,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国际科研人员来华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要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大国工匠、工程师等各类人才为导向,推动人才教育培育体制改革。

  专家们表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自身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发展注入活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在前海注册的外资企业达489家,同比增幅达42.6%,注册资本金同比增加226%。目前,前海已有11156家外资企业,注册总资本金达10668亿元。

  “前海迎来外资企业投资热潮,正是得益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王锦侠表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给在华外资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刘冬梅表示,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已连续多年超过30%。中国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对于与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创新成果、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征程上,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用好“因地制宜”的方法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利于自身重塑发展新优势,也将为全球注入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谢希瑶、陈炜伟、孙飞、戴小河、胡喆、赵瑞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5日 06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