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内外互补、专兼结合

发布时间:2024-12-05 09:09:43 来源: sp20241205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将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有效动能的关键抓手。一直以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通过就业观教育、就业实习指导及灵活就业服务等多重举措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校内学生工作教师兼职承担,专业教师参与不够,行业企业专家介入不足,师资配置的失衡导致毕业生就业指导成效提升较为缓慢。为进一步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加强高素质就业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学工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参与

  打造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需要专业教师、学工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缺一不可。

  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与其大学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可见,高校专业教师与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关系密切。因此,高校应发挥专业教师的独特优势,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深度融合,帮助大学生明晰专业前景,规划未来方向,强化专业学习内驱力,助推其实现精准就业。

  建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离不开学工教师的积极配合、深度参与。为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高校需要打造一支以就业指导为主要职责的高素质学工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接受过职业指导系统培训,由具备就业市场预测、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素养的学工教师组成,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同样不可或缺。他们能够弥补校内教师在供需关系、职业需求及能力导向等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是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水平的重要力量。邀请这类专家深度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能让学生尽快了解职场、融入职场,还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就业观与职业观,为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内外互补、专兼结合机制需完善

  尽管高校采取诸多方式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但仍存在校内和校外就业指导教师合作不够紧密,专职和兼职教师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高素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速。

  以往,部分专业教师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参与度不够,他们认为上好课、教好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学生就业则属于职责之外。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重“培养过程”轻视“培养结果”的片面学生就业教育观,导致部分专业教师未能将就业视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没有将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视为分内之事,进而制约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影响了学生就业质量的持续提升。

  而学工教师群体缺乏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他们往往肩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创新创业、安全稳定等诸多教育职责,以至于在面对复杂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分身乏术、有心无力。同时,学工教师也因其职责所限,难以调动更多的校内外教师资源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中。加之受到个人专业知识背景及行业实践经历所限,他们对学生就业指导也很难达到专业化的水平。

  还要注意的是,行业企业专家也需进一步提升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目前,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还不高,更多的行业企业专家仅参与学生见习活动或毕业前的专业实习指导,使得他们未能在学生就业观念及就业能力的早期塑造中发挥应有作用。

  加强政策保障和教师就业指导能力培训

  为打造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高校可在强化教师就业教育观、加强政策保障和教师就业能力培训等方面重点发力。

  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教育观。无论是校内的专业教师、学工教师,还是校外的企业专家,均应树立人才“高质量培养”与“高质量就业”深度融合的育人观念。因此,高校应推动学工教师与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加强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指导,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高质量就业。

  建设由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促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聘任他们为兼职导师,组建行业企业专家导师资源库,邀请知名企业家进校园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同时,高校需建立行业企业专家聘任保障机制,明确其责任和待遇,并纳入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体系,筑牢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就业育人的长效机制。

  动员校内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专业教师而言,可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如对有效推荐学生就业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绩效奖励等,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凝聚“专业教师+学工教师”就业育人的强大合力。高校应落实教育部相关要求,出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专项政策,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并保障他们享有参加相应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及职务晋升等的资格。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高校应与企业、行业学会等相关主体协同联动,定期为教师开展就业课程教学及就业实践培训,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不同时期学生就业形势,提高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组织他们经常性参加就业经验交流研讨会,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教师业务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互换等政策,以不断提高其职业生涯教育能力及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作者:张宝歌,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光明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