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发布时间:2024-11-21 21:27:40 来源: sp20241121

原标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牢牢植根于一个国家自身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及具体国情,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探索的生动写照,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遵循。高校要牢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殷切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思想引领,坚定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党的领导是做好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高校要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将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始终是强国建设的关键因素,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成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重任。我国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勇于担当、勇挑重任,主动对标对表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在服务国家的过程中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新高度。

赓续中华历史文脉。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应自觉做中华历史文脉的传承者和优秀教育传统的践行者,在守正创新中凝练办学特色和风格,回归中国大学之道,坚守中国大学之本,塑造中国大学之魂,始终坚定办学自信,积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一条遵循教育规律、富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过去4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改革,在于坚持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机制创新,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人事体制、学术体系、治理能力、资源配置改革,既突出中国特色,又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2014年入选“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以来,北京大学对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索,在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上获得持续提升。

强基固本,引领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中发挥大学的枢纽作用,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厚植学科根基,把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学生、学者、学术”是现代大学的三大核心要素,学科是三者融合促进的关键纽带和重要依托。根深才能叶茂,基固才能楼高,只有把学科基础打牢打深,才能荟萃一批顶尖学者,产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我国高校应持续夯实基础学科“四梁八柱”,大力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努力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化、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任务、关键环节、根本支撑。高校应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当好尖刀连、排头兵。过去10年,北大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颠覆性技术,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突出人才引领,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校需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汇聚战略科学家、学术大师和中青年教师骨干,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6个方面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10年来,北大坚持为国引才、为国聚才,引进1400多名优秀教师,其中海外引才770多人,有力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深化开放办学,汇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将自信自强与放眼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和创新体系。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充分表明,大学的发展必须融汇全球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我国高校应不断深化与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科研攻关,开展跨学科、跨高校、跨国界、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发挥突出作用,将优质国际资源转化为提高办学质量的增长点。北大着力拓展全球合作布局,与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中俄数学中心、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等高水平合作机构,发起组建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等高校组织,连续举办20届北京论坛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长期抓好的根本任务。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端正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高校应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各领域,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讲好“大思政课”,组织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0年来,有3800多名北大选调生奔赴基层和西部,他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着眼复兴伟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高校应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广阔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高校要紧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促进育人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大力培养新质人才。北大深入推进“强基计划”,开展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建设了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数理化生4个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走好新时代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高校需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作者:郝 平 龚旗煌,分别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