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婚纱改变的小镇

发布时间:2024-12-05 19:53:51 来源: sp20241205

  23岁的王克荣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耐心和出众的表达能力。在她家240多平方米的夫妻店一楼100款精致、绚烂的婚纱前面,王克荣一会儿向顾客热情地介绍婚纱的价格和种类,一会儿到柜台前核算货物和价格,忙前忙后。

  原来,这段时间正是冬季婚纱上新销售的季节,王克荣的门店也迎来了四面八方外地商户的批量定购。

  王克荣的家乡丁集镇,位于革命老区安徽六安,现在因“婚纱”而闻名全国。统计显示,在这个常住人口5万余人的皖西小镇,已汇聚婚纱礼服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500余家,其中生产经营企业400余家,线上电商销售店铺600余家。婚纱礼服产业年产值达24亿元,婚纱礼服年发出量近500万件,日均婚纱礼服发出量约1.3万件。

  接回老乡,建起婚纱小镇

  干婚纱,王克荣可不是新手,之前她追随自己的小姨,到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婚纱城的一家工厂担任电商平台的客服,每天盯着电脑屏幕和天南海北的客户打交道,掌握了一定的销售技巧。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了解产业全流程,她闲暇时走进生产一线,看工人如何手工缝制婚纱、制作花边,或是帮忙打包发货。在这个行业有了一定基础后,去年4月,她和之前在上海物流行业打拼的丈夫在镇上开了家婚纱门店。她也从婚纱行业服务后台走到了销售前端。

  可以说,丁集镇的婚纱产业和600多公里外的苏州虎丘有密不可分的关联。20世纪90年代,苏州虎丘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婚纱城,吸引了大批丁集人前来务工。婚纱城内,有70%的商户来自安徽,其中又有70%来自丁集镇。今天,在苏州虎丘,很多商家仍打着“丁集婚纱工厂源头店”的宣传名号,丁集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不过当年,虎丘的婚纱工厂大多以作坊的形式存在,很多“隐藏”在自建房二楼三楼,拉上窗帘就生产,存在消防隐患。

  2018年,苏州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同年5月,启动“331”专项行动——整治出租房(群租房)、电动自行车、“九小场所”和小微企业等领域的突出火灾隐患。

  于是,来自丁集的婚纱从业者开始向老家转移。借此机会,2019年春节,六安市、裕安区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开展“接您回家”活动,人社部门组织包车,集中接回了一批批决定返乡二次创业的老乡。

  丁集镇党委书记王磊介绍,婚纱行业门槛低,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有技术的老乡,买个缝纫机,就能带着亲戚一起干。2018年左右,丁集随处可见婚纱作坊,一夜之间房租暴涨。为了规范管理,政府打造点状工地和小园区,成立婚纱产业办公室,引导产业集聚,收集、解决商户的现实诉求。

  为了推动产业升级,2018年,丁集镇政府引来安徽浙东集团投资建设并运营婚纱特色小镇,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企业对于投资回报率尚不确定。

  当时,丁集镇与安徽浙东集团约定进行“摸底认筹”:有意愿的商户缴纳1万元定金,认筹购买100平方米,3个月之内若认筹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企业方就进行投资,若没有达到这一数字,合作终止。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仅用4天多时间,认购面积就达到35万平方米,政府相关部门随后进行营业资质筛选。2018年6月,丁集镇政府正式和安徽浙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丁集婚纱特色小镇项目,总体规划面积约3.15平方公里,建设周期约6年,分3期建设。

  2020年年底,占地面积120亩的一期丁香园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包括小镇客厅、婚纱文化长廊、婚纱生产、展销以及辅料生产厂房等。当年,双方再次签订协议,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决定让一期业态回归生产制造,后期再延伸拓展销售、展示、婚纱摄影等配套业态。

  “创二代”接续奋斗,为产业赋新能

  婚纱小镇一期落成的那一年,95后田启飞回到小镇开店了。

  田启飞学的是营销与策划专业,2017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的互联网企业打工。2022年10月,他投资8万元成立六安红袖添香婚纱礼服有限公司,主营婚纱礼服和童装生产,也算继承了母亲的衣钵。

  57岁的母亲田绪秀也曾在苏州谋生。20世纪90年代初,她在亲戚开的厂里当缝纫工,一个月就能有5000多元收入。

  此后,她和亲戚凑了10万元,在当地婚纱城租下一处偏僻的门面,开起了小工厂。她记得,2009年,工厂一年纯利润有120多万元。“每年的销售旺季在4月、5月、9月和12月,经常能看到外地来批量进货的商家。工厂都是计件工资制,手快的年轻人,一个月挣一万五千元,不是问题!”她回忆。

  2018年,田绪秀从苏州回到丁集,她的手艺没有荒废。当儿子田启飞提出创业的想法时,她十分支持,将裁剪、手工等一整套工艺倾囊相授。

  2022年年底,田启飞自主设计生产的第一套婚纱“4198号晚礼服”上市,他觉得很有成就感,认定能“卖爆”。

  没想到,现实泼来一盆凉水。一个月只卖出不到400件。田启飞没有灰心。今年开始,田启飞报名参加了当地举办的电商运营培训班,研修网店运营技巧,随后付诸实践,开设了两家网店,分别售卖童装和礼服,上架产品近200款,平均每天能卖出10余件,夏天生意最好。

  跟着丁集人一起从苏州“回流”的,还有一些外乡人,他们是丁集人多年的生意伙伴,专门为婚纱生产提供辅料,构成了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大客户的转移,他们索性跟着搬了过来。

  早上8点到晚上6点,这是31岁的韩宇的工作时间。记者到访时,他正和客户比对绣片和花型。2014年,来自江苏淮安的他正式入行,在苏州虎丘开了辅料店。因为各类辅料产品分布在不同地区,没有形成集中的市场,早年他和父亲奔波在苏州和浙江、广东之间的路上,从城市市场到农村作坊,挨家挨户寻找货源。现在,父亲完全把生意交给了韩宇。

  2018年4月,韩宇干脆将苏州的店铺搬到了丁集镇,主营布料、饰品、蕾丝3种产品,销售量最大的是下裙面料。过去和他一起在苏州开店的5家亲戚,有3家都跟着搬到了丁集。

  目前,韩宇为镇上30多个厂家供货,客源相对稳定。他也逐渐适应了六安当地的风土人情,妻子在店里负责销售、配货。2021年,他的小女儿在这里出生。业余时间,他还和镇上的年轻人组成“婚纱队”,参加丁集镇政府举办的篮球赛。韩宇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丁集人,已彻底地融入这里。

  从全产业链“闭环”到进军国际市场

  与韩宇一样,90后张风奎也是一个从苏州流入到丁集镇的外乡人。

  “可以说,足不出镇,在这里就能基本搞定生产的各项需求。”张风奎表示。比如,面料紧缺时,他骑着电瓶车在小镇逛一圈,就能方便地买到便宜物料。他算了一笔账,一卷婚纱面料,每米比苏州市场便宜一元左右。这些天,他带着工人加紧赶制秀禾服、婚纱、敬酒服。眼下,他的网店月均销量3000件左右,8个客服轮流值班。

  如今,丁集婚纱产业不仅实现了全产业链“闭环”,还将产品销往海外,开始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征程。

  六安市婚纱礼服协会会长许昌应年届七十。作为较早回归丁集的“创一代”,许昌应为在广州和苏州做外贸的儿女做订单加工,产品远销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今年12月初,许昌应刚刚为墨西哥的商家制作了200多套婚纱。

  2017年从苏州回到丁集镇后,80后梁业虎延续了自己的外单加工生意。他创办六安市纱意轩服饰有限公司,与苏州一家大型婚纱企业长期合作。对方派单,他接单加工,每年出货约4万多件礼服,发往美国和欧洲,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梁业虎的企业有40多人,仅车工就有26人。他曾经在苏州一家外贸工厂里做裁剪工,熟悉不同版型和制衣流程。据他介绍,国外圣诞节过完,他们就会迎来外贸订单加工旺季,要从来年1月忙到5月,有时一天要发货2000多件。

  “外贸订单的流行色和国内迥然不同,涵盖咖啡色、绿色、酒红色、黑色和紫色等近200种颜色。”梁业虎可以从订单的变化判断出国外客户的流行喜好——去年流行深绿色,以亮片、缎布材质为主。今年整体流行淡绿色,大多是网纱、蕾丝面料。

  90后谢正亮则是小镇为数不多在海外建仓储、自产自销的老板。2018年8月,他从苏州回到丁集创办公司,销售婚纱、礼服和鞋帽。第二年,他在美国租赁海外仓储空间,方便退换货和盘算库存,再依托亚马逊平台直销美国的个体户和商店。

  谢正亮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在省会合肥招聘了第一批业务员,后来又从六安招募了一批。公司经常对业务员进行培训,提升英语能力和沟通技巧,熟悉账号运营、上架产品、售后沟通等环节。“海外客户对材质面料和做工要求高,如果某款产品在店铺里6个月不出一单,就会被更新替换。”他说,去年4月,一款婚纱卖出1000余件,让谢正亮十分兴奋。

  据了解,目前丁集镇已有外单生产企业20余家,年订单量有40余万单,年产值达1亿元,成为婚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播风吹进婚纱小镇

  “这款婚纱是泡泡袖,腰间设计为花瓣型,小个子和高个子姐妹,都能驾驭得了这一款式。而这款主打一字肩倒三角款式,背部有立体的可拆卸蝴蝶结,如果有姐妹喜欢的,可以截个图……”记者到访当日,在婚纱小镇客厅二层集中展示区,85后李杨欢在直播中解答客人关于款式和价格的问题。她在试衣间、T台之间穿梭,腰上挂着黄色保温水杯,渴了就放下手机直播架,拧开杯盖喝上两口。

  李杨欢曾和朋友合伙开过饭店和超市,2019年接触直播行业,并去专业机构学习过。今年5月,她应聘来到安徽浙东集团。上岗前,她和同事前往当地婚纱工厂参观学习。她用3天时间记住了各款婚纱产品的材质、原料、款式和特点。现在,她在直播时可以详细地介绍重工婚纱(指制作工期比较长并且工艺复杂的婚纱——记者注)的砂层、拖尾、裙摆、亮片、烫钻、珠绣等细节。

  安徽浙东集团工作人员李季介绍,公司目前有3位专职主播,每天在抖音直播,不仅介绍精品婚纱,也将小镇婚纱特色产业宣传出去,让更多的网民了解丁集婚纱。

  在婚纱小镇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瞅准了直播行业的风口和商机,开始试水直播带货,很多从事直播行业的外地人也慕名而来,将目标锁定在婚礼服产品上。

  “销售电商应该和源头工厂紧密配合,缩短生产与发货环节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扩大销售。”蔡文豪是河南省周口市人,之前在郑州从事儿童礼服电商运营,因为进货来到丁集,发现这里聚集了大量加工厂和外贸代工厂。他顺便走进工厂开了几场直播,发现销售不错,于是萌生了来丁集发展的想法。

  今年5月,他带着公司团队整体落户丁集。刚来时,他住在六安市区,每天来到丁集的工厂里搞直播,他挨家挨户上门寻求合作,一天车程往返100公里左右。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为他对接创业场地、办理相关手续。

  在他看来,当地干部“没有任何架子”,一心为婚纱产业发展服务,对外来创业人员很是支持。“不仅引荐我们和更多厂家认识,还推荐我们入住镇里的人才公寓,并给予价格优惠。”

  为创业者解决后顾之忧

  王磊告诉记者,镇上曾作过粗略的统计,2015年之后,外来人口数量明显增加,2018年之后,数字陡然上升。这些年来,超过一万人涌进了丁集镇。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城乡教育共建模式开始在丁集得到应用。2021年8月,为提升丁集镇教育水平,缓解周边群众子女上学压力,六安市第九中学与丁集学校对接共建,引入六安九中优质资源,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命题考试、统一教育教学评价等,优先录取学区内的婚纱企业务工人员子女。

  2023年6月6日,另一则好消息传来——丁集学校纳入六安市第九中学教育集团,进行集团化办学,在保留原校两栋宿舍楼和一栋主教学楼的基础上,投资1.2亿元重建校园。

  今年9月,占地140亩的六安市第九中学教育集团丁集学校正式启用,这所高标准、智慧型、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配套餐厅、多功能报告厅、运动场、智慧化功能室等区域,每个年级招收6个班学生,带动区域内乡村学校协同发展。

  王磊还介绍,这些年,有10余家之前在苏州虎丘经营的饭店,跟着婚纱企业一起搬到了丁集,有的甚至连名字和招牌都没有更换。同时,十几家奶茶店相继在小镇开业,目标群体为在婚纱企业工作的年轻人。

  只有走出去,才能引进来、卖出去

  记者注意到,丁集的交通要道两旁,各企业摆出的招工信息牌排成了长队,有些企业的门口,也放置着招工信息牌。显然,招工难几乎是所有受访企业的共同痛点。

  张风奎介绍,每一年,消费者对于款式、颜色、图案的喜好都在发生变化。这阵子,卡其色、黑色、香槟色礼服卖得火爆;前两年,用于拍毕业照、晚会表演的礼服则卖得比较好。

  “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每个季节都要设计新款,迫切需要熟练的缝纫工。我们探讨交流市场行情时发现,招工难、缺乏设计师是大家反映的共同难题。”他分析道。

  记者了解到,在小镇的门店和工厂里,大致存在三类工种:缝纫工包括机位工和车位工,是制衣的关键工序;排花工则负责钉衣服上的花样;手工工人为衣服钉上亮珠等装饰,同时检查线头。只有大型的企业会购买电脑绣花机,批量生产礼服上的花朵、花边等辅料。

  “生意红火时,有老板自费前来培训学校学习手艺,当人力供不应求时,老板自己都得加班到深夜。”六安市丁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王坤解释了招工难的原因:一方面,行业用工季节性明显、市场流动性大,淡季时大家手头没活干,旺季时企业拼命招人,工人工资能开到每月1万多元。另一方面,行业做工辛苦,有人吃不了苦,中途退出。90后、00后想干轻松一点的活,不愿意在厂里加班加点。

  为了留住人才,政府部门也打出政策组合拳——招商引资奖补政策,给予落户企业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婚纱贷”“惠商纾困贷”等金融服务,同时对园区内符合条件实体经营店铺按月给予奖励。

  王磊感慨,如今,新一代创业者走到台前,婚礼服产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更多的年轻人不再守着固定的门面、作坊谋生计,在搞好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新的媒体、新的方式营销。他发现,这阵子,镇上很多商户都自发开设了展厅,展出最新款式的精品婚纱,借助灯光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效果,以此提升门店吸引力与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在丁集镇,有个约定俗成的工作安排——党政干部平均每两个月前往苏州一次,和当地婚纱礼服企业座谈交流,了解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开展招商走访。在王磊看来,那里是丁集婚纱产业发展的源头,只有不断学习交流才能找到产业发展的方向,看到自身的不足。“未来,一定要借势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闯出‘小乡村·大产业’的婚纱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而年轻的田启飞则有更大的“野心”。他一直在琢磨,如何提升产品工艺和自己的英语水平,经常看《新闻联播》的他下定了决心,未来要将小镇上的婚纱卖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