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田野间 结出乡土情(在现场)

发布时间:2024-11-23 11:32:56 来源: sp20241123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三角洲开发区兴海村,一场绵延细雨滋润了泛着黑色油光的稻田地。阡陌之间,大洼河蟹科技小院便坐落于此,一侧是正待插秧的稻田地,另一侧是红海滩。

  科技小院里,二十几名身着白色化验服的学生正取样装瓶、调配药剂、观察记录,实验室整洁且设备完善。

  “2亩池塘里的2000斤扣蟹状态不好,这可咋整?”大洼区东风镇二道边村河蟹养殖户孙海洋搓着双手,不知所措。

  博士研究生于怡琳小心地拨开蟹壳,发现腹腔内充满呈牛奶乳状腺体。“看,这就是得了‘牛奶病’的河蟹。一旦患病,会传染其它河蟹。”据实验室取样的标本检测,孙海洋养殖的河蟹“牛奶病”患病率达到16%。

  “牛奶病”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会导致河蟹在养殖及越冬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损失。于怡琳和同学们已为此搜集了大量数据、做了多项实验。在小院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化学方程式。

  2019年,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于怡琳成为大洼河蟹科技小院第一位研究稻蟹的女大学生。下稻田,取水样底泥,投食喂料,刷洗试验池……“实验最紧张的时候,要每天5点到现场。不仅习惯了淤泥的臭味,还习惯了蚊虫叮咬。”放下手中的试管,于怡琳推了推眼镜说,“很辛苦但很快乐。大量试验让结果更有可信度,对指导生产更有意义。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培养出抑制‘牛奶病’的菌群。”

  一头是科研院校,一头连着田间地头。2018年,沈阳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依托沈农光合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和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组建了辽宁大洼河蟹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李晓东教授带领13名指导教师,先后将41名学生带到科技小院学习生活。在这里,他们既是教授和学生,也是农技师和农技员。他们与农民紧紧连在了一起。

  “只有脚上有泥,身上有尘,才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农业农村,才能培养出接地气、有作为的人才。”看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李晓东很是欣慰,“科技小院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从2022年到现在,平均每人每年完成工作日志121.2篇,共完成日志2541篇……”

  几名学生抢过了话头。“我们每年要在基地‘晒足’300天。”“我们坚持写小院工作日志,把科研过程与收获、与农户接触过程中收集的问题与思考写进日志,记录工作内容、科研成果及学习成长。”“我们还常年深入农户的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水质检测和养殖技术咨询,并采集水土及养殖生物样本进行检测。”……

  科技小院实则不“小”。依托高校的科技与人才培养力量,科技小院使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动力。几年来,小院完成了《淡水渔业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河蟹牛奶病防控技术研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河蟹控害功能的研究》等科研任务并通过验收;开展技能培训,延伸服务,受益农民2000人以上。

  现在,科技小院在大洼区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盘锦市大洼区委员会主席邵宝东介绍,2021年至今,围绕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等农业品牌,大洼区已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6个、省级科技小院1个、县区级科技小院3个。“‘长’在田野里的科技小院,‘结’出了浓浓的乡土情怀,成为人才的摇篮,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最后一公里’。”邵宝东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0日 0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