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余岱霖:在北京郊区打造“开心农场”(台湾新农人扎根大陆⑨)

发布时间:2025-01-04 20:28:34 来源: sp20250104

余岱霖与儿子在“田BULA”草莓园合影。

  早上6点起床,坐地铁去离家30公里的公司上班,下午回到北京海淀郊区,在大棚里悉心培育水果和蔬菜,傍晚采摘并打包发货——这是来自台湾的“斜杠青年”余岱霖的日常。

  从小生长在台北都市,余岱霖没有农村生活经验,却一直对田园有着朦胧的向往。她所学专业是餐饮管理,专攻西点烘焙,曾在台北五星级饭店做点心,如果故事一路发展下去,她也许会和烘焙同行结婚,每天讨论餐饮话题,再在台湾开一家咖啡店或者面包店。

  “我的生活好像不应该是这样。”余岱霖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和人沟通交友,点心师工作强度大,岛内发展空间也有限,这让她萌生转换跑道的念头。2009年,余岱霖来大陆游玩,遇到在央企工作的朋友,听对方讲起多姿多彩的生活、大陆的各种机遇,她心生向往,便来到北京,进入金融寿险行业。

  2015年,余岱霖成了北京媳妇。儿子出生后,每到冬天草莓季,余岱霖会带着他四处采摘。为了让家人方便品尝放心美味的草莓,也满足自己长久以来的田园梦想,余岱霖从零开始,工作之余学起了大棚种植。

  从北京昌平8个大棚同时铺开的艰辛摸索,到转战海淀郊区继续钻研,尝试草莓种植约7年的余岱霖,“每年都面临意想不到的新挑战”,但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技术上已经没问题了”。

  多年间,每当有草莓博览会、展销会,余岱霖便积极向两岸农业专家取经。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朋友请教种植经验,也曾前往台北内湖参观草莓园。在那里,她还遇到过和台湾人结婚并留在当地种草莓的四川妹子。

  北方的大棚技术、北京的主销良种、台湾的酵素种植,在余岱霖的草莓园内“强强联合”。“大陆的种植技术十分高端,草莓可以长得很漂亮。”余岱霖说,草莓种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台湾草莓种植品种多为“甜查理”“丰香”等,她主要种植的品种,除了北京市面上常见的“红颜”,还有相对小众的“圣诞红”以及清新淡雅的白草莓品种“白雪公主”。种植条件不同,草莓的风味也大有差别。

  令余岱霖引以为傲的是,她的草莓园不施化肥农药,采用古法农作和生物防治的方式,保证草莓的安全品质。而草莓让人念念不忘的香气和口感,则来自余岱霖亲手调制的“法宝”——有着琥珀色泽、淡淡酒香的酵素肥料。“我向台湾专家学习自制酵素有机肥,主要采用天然的蔬菜和水果发酵,用水稀释后进行滴灌,从而改善土壤,让草莓可以更好地吸收营养,呈现独特风味。”她说。

  余岱霖的草莓园名为“田BULA”,这是她儿子的小名,谐音正是台湾小吃“甜不辣”。比起先前在昌平种植的规模,这处草莓园不算大,却让人备感温馨。紧邻马路的红砖外墙上,粉黄绿三色海报透着童趣,上面“来自台湾的好味道”的文字说明,会让路过的人忍不住好奇这段两岸情缘。

  “现在我的家就在草莓园附近,先生在‘京西稻’从事网络管理,我每次路过那片稻田,都会拍几张照片留念,回家慢慢欣赏。”余岱霖说,草莓园邻近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她有时躺在大棚里的椅子上晒太阳,会见到成群候鸟从大棚顶部掠过。因为余岱霖经常把草莓丢到大棚外空地上喂鸟,“现在附近大大小小的鸟,都知道冬天会有草莓吃。”余岱霖说,感受时序更迭、万物生长,让她觉得惬意富足。

  每年9月,余岱霖会栽下种苗,等草莓开花时,她就开启预售,按顾客下单顺序发货,有人甚至愿意为此等待一两个月。通过网络销售、市集推广、企业团建等渠道,余岱霖种植的精品草莓为更多人所知。

  到了夏秋季节草莓下市,余岱霖会在大棚外的空地上摆个移动泳池,或者支摊烤肉,邀请朋友一同玩耍。附近有不少从事大棚种植的农户,夏天的玉米、秋天的南瓜、冬天的萝卜,余岱霖总会热心帮忙在网上推销。乐于尝试种植新品种的余岱霖,也在草莓大棚角落里种下几样蔬菜,还会把美味跟街坊邻居分享。

  “我现在常常带着草莓去参加活动,也会和儿子一起做公益。有不少人跟我说,想来草莓园参观和采摘,再学做一些草莓点心。”余岱霖说,大家一起做点心,或者熬草莓酱带回去吃,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样很有氛围,就是台湾‘开心农场’的概念。”

  目前,余岱霖推出了草莓果酱和草莓蛋糕私人订制。“将来,我想结合西点烘焙,做出更多草莓制品,和更多人分享甜蜜滋味。”余岱霖说。

  (本报记者 张 盼文/图)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