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4:51:41 来源: sp20241231
◎本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马婷慧
在宁夏,农业如何以“质”致远?“作为全区唯一的农林科研单位,以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罗成虎如是说。
6月上旬,宁夏农林科学院聚焦特色产业、种业振兴、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并公布《关于聚焦“六特”产业新质科技力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找准发力点
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发展,在23个科技服务团深入各县(区)和葡萄酒产业园区开展科技服务的基础上,宁夏农林科学院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加强生物技术育种攻关,一直以来是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大事”。目前,该院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处在全国第一方阵;其选育的“宁春”系列春小麦在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累计推广种植1.5亿亩,成为全国北方春小麦种植主打品种;其自主培育的水稻“香优108”及合作选育的“闽宁1号”,品质首次达到国家标准优质米一级。
“我们不能自满,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取得更大成效。”在“新质科技力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会议上,罗成虎表示。
此次,《实施方案》中重点任务和举措的第一块内容,就明确了“通过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交叉融合发展精准可控智能生物育种,开展高抗优质高产葡萄、枸杞、小麦、水稻、玉米、瓜菜等新品种精准定向选育”。
围绕宁夏“六特”产业、种业振兴、生态建设三方面,宁夏农林科学院在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方面作了安排部署。
牵住“牛鼻子”
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牵住一个“牛鼻子”,那就是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地处西北内陆,宁夏降水量少,地表蒸发量大,水资源非常短缺,节水灌溉的实施使土壤盐渍化有加快趋势。特别是银北地区、红寺堡扬黄灌区,土壤盐渍化问题比较突出,盐碱地占总耕地面积超过了49%。
“这是制约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支撑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蔡进军指出。
以前,业界通过治理盐碱地来适应作物,现在则是选育耐盐碱作物来适应盐碱地。随着我国盐碱地治理理念发生变化,科研工作者需及时调整思路。
聚焦“藏粮于技”,宁夏农林科学院顺势而为,对加强抗旱耐盐碱野生和驯化作物抗逆机理、基因挖掘和品种培育,加大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探索建立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科技支撑“宁夏模式”等方面制定了具体举措。
在宁夏,像这样的“药方”,还有很多。
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主要聚焦自治区“六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求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等方面实现从“0”到“1”、从“1”到“10”。
铸造生力军
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生力军作用,宁夏更是如此。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明确要加大博士研究生和‘双一流’硕士研究生引进力度,主动出击到‘双一流’高校招引人才,并为新到岗博士连续3年每年提供不少于5万元科研经费的支持。”宁夏农林科学院党组副书记赵兵说。
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提升能力水平。宁夏农林科学院将深入实施“才聚宁夏1134行动”,每年选派20名左右青年科研人员,到大院大所跟班培训不少于6个月,借智借力借势提升人才素质。
《实施方案》尤其支持45岁以下的年轻人在重大项目与课题中挑大梁、当主角。比如对进入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评先选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在职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博士、硕士,3至5年内,博士人数超过100人,博士硕士占比由70%提高到80%。
此外,宁夏农林科学院将开展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养100名左右“土专家”“田秀才”“赤脚兽医”,带动培训周边群众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
罗成虎表示:“这里面,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努力的方向性目标,这既是对科技工作者的鼓励振奋,也是我们全院努力奋斗的目标!”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