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4:33:13 来源: sp20241110
中新社 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腾飞)“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被写进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迈入老龄化社会,这一聚焦失能老人护理的社保“第六险”如何为中国家庭减负?
长期护理保险指的是向因疾病、衰老或伤残而丧失自理能力,不得不长期在家或医疗机构接受护理的失能人员支付费用、提供服务的保险。它被称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秦海涛援引数据称,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比21.1%。另据调查,2022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400万人,2025年将上升至7279万人。
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图为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一小区内,老人正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站打扑克消遣。 中新社 记者 张浪 摄老龄人口占比扩大,如何避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许多家庭关心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认为,全面推进实施长护险制度,不但可以为家庭减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护致贫”,减少慢性疾病对医院的长期依赖。
2016年,中国15个城市启动了长护险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扩大到49个城市。截至2022年底,中国长护险参保人数达1.69亿人。“与失能人口规模相比,长护险参保人数总体仍然偏少,亟需扩面。”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黄红霞说。
但长护险资金从何而来,仍是要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刘俊彩说,目前,试点城市长护险筹资对医保基金依赖度很高,并未形成独立、稳定的筹资来源。
针对筹资渠道窄的现状,秦海涛建议,居民参保采取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资。探索根据职业和年龄等不同条件划分筹资标准,并建立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等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
2023年9月15日,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上,参观者体验上肢康复机器人。 中新社 记者 陈文 摄于旭波建议,可将长护险作为独立险种纳入社会保险法,推动长护险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同时建立统一规范的筹资机制,通过优化使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统筹管理和集约使用国家各项涉老资金等方式,为长护险留出充足筹资来源。
减轻家庭护理负担是长护险的核心目标,以2025年7279万失能、半失能人数估算,将来中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达上千万,缺口不小。
刘俊彩认为,需要加强养老服务产业建设,重视医养结合,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运用市场化机制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并探索建立以“社会长护险为基础、商业长护险作补充”的制度体系,让商业长护险满足群众多层级的护理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建议,对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政府应当从顶层设计上出台政策并提供资金支持,为困难老人“兜底”;再让社会机构和专业护理人员提供服务,由政府和家庭来购买,这样对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才能长久。
护理人员缺口则需通过人才培训体系调整逐渐弥补。黄红霞说,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可以根据新增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职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在岗和社会有意愿人员的培训。(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