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9:00:07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网 乌鲁木齐10月29日电 (胡嘉琛)伴随干旱而来的荒漠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主要生态问题,它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类生存。中亚干旱区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占世界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的34%,居各大洲之首。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研工作者们携手合作,共同助力中亚区域生态治理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技术融合助哈萨克斯坦首都造“绿环”
哈萨克斯坦毗邻中国新疆,其首都阿斯塔纳有“冷都”之称,强风、低温是当地气候的特点。一直以来,哈萨克斯坦致力于在首都周围建立生态屏障,以改善气候环境。2016年,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找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寻求合作。
“我方参与到建设中发现,当地的首都绿色屏障圈在实施中有其技术特点和优势,但未能成‘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永东说,具体来看,存在着病虫害,早期防护林衰败和物种单一等问题。
对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详细制定了“中国方案”。王永东介绍,首先是为当地引进了30余种高抗逆树苗品种,从中筛选择优。同时,与哈方进行技术融合,将中国新疆较为常见的“种前假植”“盖雪保护”“泥浆蘸根”等方法引入当地,提升苗木存活率。
据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等机构合作编制了《哈萨克斯坦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技术规程》,建成23公顷生态屏障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公顷。同时,建立了植物种质资源苗圃基地。
公开资料显示,哈萨克斯坦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成果被纳入“中-哈合作十大典型案例”之一,也是唯一的生态保护领域建设案例。不少哈方专家学者对此点赞。
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河州节水灌溉示范棉田测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图现代农业技术助力咸海生态治理
咸海曾是全球第四大内陆湖。数十年来,咸海水域面积和水量大幅减少,干涸区域每年产生巨量盐尘,由此产生的荒漠化、盐渍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对中亚国家的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并波及邻近地区。
中国科学院与中亚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共建了“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从2019年起,上述机构联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家开展了咸海地区的综合科考,布设了由80多个气象和水质自动观测站点组成的监测网络,为咸海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咸海干涸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对其补给河流水资源的过度和粗放利用,流域国家也积极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科研工作者将“高矿化度地下浅层咸水灌溉种植盐生植物技术”“棉花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和“棉花覆膜滴灌栽培技术”等在新疆得到成功验证的应用引入咸海生态治理中,助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铁介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在该国进行节水高效农业示范项目,项目取得的成效得到乌方肯定。例如,2022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河州节水灌溉示范地中,105亩示范棉田测产实收平均亩产达410公斤。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与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合作、节水灌溉研究与推广合作”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中“民生及民心相通类项目”成果。(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