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0:49:45 来源: sp20250110
中国古语说: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乡治理的方向。
探索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老旧小区改造、用信用积分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热情……各地近年不断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让城乡变得更有温度。
小网格有大效能
中华大地,纵横阡陌。在依照行政区域划分出的不同城乡社区内,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正受到关注——网格化管理。如果将每个网格看作一个大家庭,那么网格中的网格员就是基层“管家”。通过“网格化”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个人与社会紧紧连接。
每次从村里公交站旁走过,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西直河村村民杨晓龙都会停下脚步,仔细看看路边排水口是否完好。由于地势低洼、缺乏排水口,以前一下大雨这段路就积水,村民路过都要撸起裤腿。杨晓龙向村里网格员反映后,前些日子乡政府对该路段进行改造,下雨时再没有出现过积水。“网格员真管事!”杨晓龙说。
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网格员张秋艳印象很深:“今年8月初,北京遇到强降雨天气。接到村民反映后,我赶紧到公交站来看,水差不多淹到我的小腿了,就立即联系网格长。”
网格长由村规划办主任王树雷担任,他先协调乡里调来4辆污水车抽水,又打开污水井盖排水,“当时雨越下越大,每隔半小时就要抽一次水”。为了防止再次积水,乡里临时安装了强排泵,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
一遇到积水就抽水,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十八里店乡市民诉求处置中心副主任肖世佳说,大雨过后,乡里在西直河村委会“吹哨”朝阳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区水务局、区交通委等部门,研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确认该路段权属后,乡里先垫付资金,改造下水管道。经过约20天建设,路面增设了11个雨箅子,路边新修了强排泵站,路下埋设了排水管,遇到积水时就自动排水。路过的村民都称赞:“这下过路安心多了。”
开辟停车场,缓解村里“停车难”;帮助需要坐轮椅的老人增设门口坡道;及时清理转运路边堆放的废品……在西直河村,网格员发现、反映、解决的“小事”很多。
“我们将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西直河村村委会主任杨海涛说。西直河村东临北京市五环路,在4.7平方公里面积内,居住着本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共约2.6万人。由于人员居住分散、复杂,各类矛盾纠纷较多。为及时了解居民诉求,村委会近年将村庄划分为73个小网格,每10户到20户居民组建为一个小网格。网格长和网格员由村干部、村民志愿者担任。他们定期巡查走访,通过十八里店乡精细化管理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并及时处理,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城乡社区。
近年来,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各地铺开,且各有特色。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施网格管理难度评分制,优化网格任务;在河南省漯河市,一个网格配置“四员”: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担任网格管理员,机关包片干部担任网格协管员,民警担任网格警务员,党员、热心群众和人大代表等担任网格监督员,及时收集、反馈社区群众诉求;更多地方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数字化综合信息系统运用到网格化治理中;一些地方还出台地方性法规,规范各项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如广东省清远市、黑龙江黑河市、浙江省舟山市等地都有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网格化管理能够推进人、财、物、权、责全面下沉,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将社区重划、归并、整合成网格单元后,调整治理模式为‘区—街道—社区—网格’,能够克服传统行政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模糊等弊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老旧小区也宜居
增加保温层、改造上下水、增加停车位、加装电梯……全国很多城镇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驶入快车道,通过合理的微改造,让老旧小区更宜居。
“之前,小区确实是脏乱差,房屋漏雨,雨水污水不分流,私搭乱建,不成样子。”提起小区改造前的情况,贵州省兴义市黄草街道吉祥小区的居民施建国连连摇头。
吉祥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黄草街道比较老旧的小区之一,脏乱差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居民。为切实理顺小区治理问题,在向阳社区党总支的组织协调下,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收取卫生费,聘请人员打扫小区卫生。
小区“脏”的问题解决了,但由于年久失修,“乱”和“差”的问题始终没有头绪。“两年前,我们争取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对小区进行大整修。”向阳社区第一书记吕益新说,屋顶防漏改造、墙面焕新、路面硬化,实行雨污分流,划定停车位,拆除乱搭乱建,居民很满意。今年4月,社区还在小区增设休闲长廊、文化墙、棋牌桌、乒乓球桌及健身场所等设施,打造动静分区的舒适环境。
享受着舒适环境,吉祥小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变高了。“以前小区里乱扔垃圾没人管,现在我们都自觉把垃圾分类投到桶里;社区还组织大家定期大扫除,干净整洁的环境得靠我们自己爱护。”居民蔡长品说。
兴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兴义市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投入6.2亿元开展城市更新,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公园广场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改造地下管网,如今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大为提升。
在全国,近5年改造16.7万个老旧小区,惠及2900多万户、8000多万居民,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
面对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居民利益诉求不一致等难点,各地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实践:北京石景山区对老旧小区设施及服务等情况进行整体打分排序,改造项目由居民“点单”,责任设计师“把脉开方”;安徽滁州利用微信小程序动员居民参与小区“体检”问卷,根据“体检”结果,“靶向”确定改造内容;江苏印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宜推广应用技术手册(试行)》,提出建立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空间优化等技术体系,提供“菜单式”改造清单……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又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一些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利用法治和财政支持相结合的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旧宅改造的积极性。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积分制效果看得见
近年来,很多地方用积分激励作为“小杠杆”,撬动居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重庆市大渡口区八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冉小平从事社区工作20余年,曾经,他最大的烦恼是社区居民没有参与感,“如今公益积分云平台上线,社区工作有了很大变化”。
公益积分云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窗口,积分规则主要涉及家庭邻里美德、社区管理美德、社区建设等72项,居民可在公益积分云平台上发布信息,通过审核后即可在相应板块公开展示。
“主动参加义务巡逻,50分;帮助社区宣传政策,30分;参加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25分……”八桥镇夕阳红舞蹈队队员施时碧对公益积分云平台的计分规则非常清楚。从前,有些居民遛狗时不清理粪便,小区道路上也有不少垃圾。她和几个热心的居民常常帮着清理,不仅费时且收效甚微。如今,“看见不文明行为,就拍照发到云平台,当事人看见了,自己就会默默改正”。
据统计,公益积分云平台推行3年多来,参与人数已超过3.8万,近16.2万件好事善事被分享出来,家庭矛盾及邻里纠纷同比下降76%。
看得见效果的文明积分,让更多居民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在山东省龙口市徐福街道,当地将信用积分与志愿服务结合,居民以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时长为依据获得信用加分,凭积分在“信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个人信用等级达到3A级,还可兑换景区、培训基地门票等。“徐福街道在改革创新中充分发挥‘信用+志愿’的正面激励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投身到扶老助残、送药义诊、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中来,社区凝聚力增强了。”徐福街道党工委书记焦述文说。
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金都雅苑社区探索将积分制约定拓展到社区兴趣团体和既有熟人网络,打造个性化、趣味化的积分目标。例如,居民参与“睦邻花园”“宠爱有礼”等项目后,可以用积分或货币换购项目协议卡,按要求完成协议卡上的约定任务,即可获得双倍积分奖励,吸引了很多年轻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专家建议,各地城乡社区在推广积分制过程中,应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凝聚各部门和社会各类组织的力量,形成协同推进积分制的合力。围绕社区治理的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建立动态管理、操作性强的积分体系,可量化、可计算,确保公信力。
彭训文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