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3:31:31 来源: sp20241122
高校国家助学金,是国家财政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的经济资助,主要用以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1380.71万人次、资助金额499.77亿元。
从2007年设立至今,国家助学金为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经济保障,帮助其安心完成学业。
作用如此重大的国家资助,同时也是一项工作量浩大的艰巨工程,操作环节上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确保每一笔资助都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上?
受益群体覆盖面大,注重公平为主要目标
接到国家助学金审核电话时,云南某高校大二学生易理(化名)“有点警惕”。经反复确认后,才开始回答对方的问题。
“通话时间很长,问得很细。”易理说。
问题囊括了家庭基本信息、年收入情况,甚至包括多久回一次家、乘坐何种交通工具等生活细节。没过两天,家里人也接到了类似电话。
刚上大一时,易理家里出现了变故,兄妹也在上学,父母倾尽全力赚钱养家,依然举步维艰。经过申请、审核、公示等环节,易理被学校评定为“特别困难”。这意味着,他一年可以获得国家助学金3800元,按月领取。
易理所在高校2023年有关助学金申报的通知显示,该校国家助学金名额共7686人,涉及26个学院。
记者查阅多所高校国家助学金公示名单发现,对于普通规模的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覆盖面一般超过5000人。可见,受益于这一政策的学生不在少数。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曾发布数据:受资助学生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还有媒体报道,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申请助学金人数少于助学金发放名额的情况。
近年来,国家又逐步扩大了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并同步提升本科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截至目前,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实际发放非均等,划分为2~3档)。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建国介绍:“注重公平是整个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计的主要价值追求。十多年来,全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过2万亿元,实现了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审核环节更便利,认定标准仍有提升空间
北京一所高校工科学院辅导员郑凯旋(化名),刚忙完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该学院每学年评定国家助学金约200人。
郑凯旋介绍,对建档立卡脱贫户、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烈士子女等有明确依据的困难学生认定相对容易,“对那些自己申请,需要核实的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相对烦琐,标准比较模糊”。
2019年起,教育部调整政策,将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
“这样做,学生完成申请流程更便利了;但审核时,就少了可以直接印证的材料。”郑凯旋坦言。
目前,国家助学金申请与评审工作由高校组织实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等级认定,组织评审、复核和公示。
提出申请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郑凯旋只能打电话一一核实,“审核的压力,全部压到了学校”。一开学,光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得忙上一个月。
“高校通过电话审核等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把关作用。但是,要认定一个学生是否家庭经济困难,仍非易事。”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坦言。
按照规定,除辅导员外,班主任和学生代表均可参与认定环节。
因为学生干部身份,“被认为对同学情况比较了解”的山东某高校学生王卉(化名)作为学生代表,进入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小组。
王卉介绍,全班47人,每年约有10人左右申请助学金。对于如何判断同学的经济困难程度,她有自己的标准——主要看衣着的品牌、拥有的电子产品数量和在食堂的消费水平。
“通过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来判断其家庭经济状况,虽有相关性,但不能保证绝对的对应性。”刘善槐认为,评估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关键在于度量学生家庭的收入与支出状况。
“一些家庭的经济收入,比如农业生产的收益,不能简单按自然月、季度或半年进行统计,有些甚至不能按年进行统计。”刘善槐表示,在我国学生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在客观上具有复杂性。
在2019年7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陈希原表示,学校在审核学生的助学金申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日常消费和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可采取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分析,以及学生之间的民主评议等方式提高认定精准度。
在公开评定与保护隐私之间,寻求最大平衡
“如果不主动说,没人会知道我是靠助学金生活的。同样,我也不清楚,班上还有哪些同学领取助学金。”某高校大三学生方依依(化名)说。
方依依来自西部地区一个低保家庭。她已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助学金,但她“从来没有见到过公示”。她告诉记者,老师一般和她“一对一”联系,有时会给她推送一些校内勤工俭学信息。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的名单及档次,在适当范围内、以适当方式予以公示。公示时,严禁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及隐私。
“适当范围内、以适当方式”,怎么界定?分寸谁来把握?对此,各个高校标准不一。
11月,本学年各大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基本结束,陆续进入公示环节。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公示范围只限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这些学生所在微信群里发送名单。
不过,不同高校在把握“公示范围”上,也出现了“两个极端”:有的如方依依经历的那样,老师“一对一”联系;还有的,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公示。
近期,江西某高校将拟获2023—2024学年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信息在学校官网上公示。公示内容除学生姓名、学号外,还有拟获资助等次。土木建筑学院公布了249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类型,“孤儿”“脱贫不稳定家庭”等赫然在列,甚至还出现了“低保边缘人”的说法。
“公示的内容应该只限于‘名单’和‘档次’,不能随意扩大,要注意保护学生敏感信息和隐私。”魏建国认为,如有人对公示内容有意见,可到院系评定部门去查看相关材料,不宜将学生信息全部公开。
“在一定程度上说,助学金评定过程的公开透明与保护学生隐私之间存在矛盾。该公示的是助学金评定细则,比如赋分规则,而不是学生个人信息。”刘善槐认为,如果大家对评定细则无异议,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号入座”,每位助学金申请者的总得分,就可以一目了然。“这样,可在评定过程公开与保护学生隐私之间,达到最大平衡。”
大数据“画像”,科学指标体系和回访验证不可少
助学金到底应该怎么评?在“扩大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的政策指向下,精准资助更显迫切。
一些高校利用大数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立体“画像”、精准识别,探索实施更加“隐形”的资助方式。
11月14日,安徽师范大学依靠本校自主研发的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向763名考研的家庭困难学子发放暖冬生活补助,共计46.32万元。学生无须申请,学校直接将补助打入其饭卡中。
这一平台关联了校内学工、教务、总务等8个部门的11个业务系统,采集了学生的家庭及在校数据,建立了可量化的评定指标体系。
“数据库里的基本数据是基础,如果库里的数据不准或者不细,此后的一系列赋分、评定结果都会发生偏差。”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项家春介绍,一开始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时,数据库里需填写的住房信息,只分为城市住房和农村住房两类,优化后,仅农村住房就分为楼房、平房、瓦房、土坯房等。
“但是,住平房的学生一定比住楼房的学生生活困难?也不见得。”项家春提出修改意见,于是,又增加了填写人均住房面积的要求。
“现在,这个指标体系既能区分学生是否家庭经济困难,又能区分不同困难等级。”项家春表示,数据库关联的学生信息实时更新,困难等级每年同步更新。
除安徽师范大学外,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也采用了大数据分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生活补贴。
“此类数据平台能够让评定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但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合理,还取决于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刘善槐提醒,选取的指标能否直接反映家庭收入状况?整合指标的方法是否科学客观?很多因素要考虑。
“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制定符合本地本校特色的实施细则。同时,线上线下结合做好核实,主要‘抓两头’,对申报信息存疑的学生和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实地回访。”项家春介绍,该校每年随机抽取一市一县进行实地回访。
2023年暑假,安徽师范大学派出8个回访工作组,对该校来自淮南市的143名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回访验证。验证后,调整困难等级1人,其余142人的线上认定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精准度达99.3%。
在前述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陈希原特别强调,要加强诚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交申请时,一定要如实反映情况。“对于发现的弄虚作假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不仅要收回资助资金,还要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记者 陈 鹏)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