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内蒙古东部乡村里的小作坊:为“折翼天使”插上致富翅膀

发布时间:2024-11-22 17:43:24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兴安盟9月23日电 题:内蒙古东部乡村里的小作坊:为“折翼天使”插上致富翅膀

  作者 张玮 王淑云

  9月下旬的内蒙古乌兰毛都草原已是一片金黄,一排排整齐的草卷中散发着丰收的浓香。而在离这片草原不远的一家残疾人就业车间内,十几名工人正在裁剪缝制棉裤,为迎接冬季前的一笔笔新订单忙碌着。

  每每进入秋季,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镇俄体村的残疾人就业车间就开始忙乎了。“接单旺季要来临,我们得提前做准备。”厂长刘志军在缝纫机此起彼伏的“哒哒”声中查看着生产情况。

图为刘志军(右一)正在上培训课。 王淑云 摄

  俄体镇残疾人就业车间是一座以残疾人、贫困户等弱势群体为主开展的,集裁剪缝纫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为一体的棉服制作加工车间。今年42岁的刘志军任厂长。

  毕业就开始做成品服装销售和服装加工的刘志军,2013年成立了自己的服装裁剪小作坊。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开始关注残疾人群体,并萌生了要帮助他们就业的想法。

  “当年,村里的残疾人日子过得很困难,受身体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法出去工作,家里能干的活也不多,我就想着怎么能改善一下他们的处境。”于是,刘志军开始筹建俄体镇残疾人就业车间。

  2019年,在科右前旗残疾人联合会和俄体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刘志军把原有的小作坊进行了扩建改造和设备升级,引进各类先进的大中小设备30余台套,生产车间也更加宽敞,设有绗缝机车间、流水加工车间、手绗车间、弹棉车间、成品展示间等区域,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为更多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刘志军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每年都举办各类培训班,截至目前,已经培训裁剪缝纫实用技术人员共计600人次。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村残疾人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丰富了学员的专业技能,更为广大残疾人树立了就业致富的信心,使他们具备了可持续的致富能力。”

图为从小无法行走的朱亚贤居家工作。 王淑云 摄

  朱亚贤自小无法行走,她从未想过自己也能有一份劳动所得。“我在车间干了三四年,平均每年能收入一万多元。”

  为了方便残疾人干活,刘志军设置了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两种用工模式。集中就业员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分散就业以户为单位计件配发,月收入也可有1500元左右。

  “这种用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就业,改善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为广大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带来长效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刘志军说,他通过“机器进村”“手工进家”模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刘志军的残疾人就业车间有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175家,产品销往吉林、黑龙江等地,年销售额达120万元。同时,车间累计带动残疾人灵活就业423人次,辐射带动14个行政村。其中带动长期稳定从业人员每年增收18000元、灵活就业人员增收8500元左右,共实现镇内就业增收90余万元。

图为刘志军(左三)带领车间员工团建,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合影。 王淑云 摄

  除了带领村里的残疾人致富,刘志军还常常带着大家搞团建,看电影、逛景点、下饭店……

  “真是太开心了!”已近花甲之年的石庆利患有听力障碍,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一场电影,如今实现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刘志军说:“看着他们的生活越过越精彩,我也感到很快乐。”(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