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蚊虫传播病毒有了新方案(创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5-01-01 14:25:18 来源: sp20250101

  随着夏天的到来,蚊子开始蠢蠢欲动。蚊子在咬人的时候可能会把一些病毒带到人体内,引发登革热、寨卡热等传染病。

  前不久,《科学》杂志报道了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领衔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云南边境地区发现了一种来源于植物汁液和花蜜的环境共生菌——Rosenbergiella_YN46,并通过环境干预有效阻断了蚊虫携带、传播病毒,为重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蚊媒病毒传染病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之一,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无可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蚊媒病毒传染病的疫苗和特效药物。”程功说,大量使用杀蚊剂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杀死其他有益昆虫。

  早在10年前,程功团队就开始关注蚊虫的肠道微生物与蚊媒病毒,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建立病毒传染病学实验室,研究重要蚊媒病毒及其传播。

  自然界中,蚊媒病毒主要通过“宿主—蚊虫”传播。蚊虫叮咬感染者,从感染者体内吸食带有病毒的血液,随后病毒感染蚊虫肠道细胞并扩散入体内,使蚊虫携带、传播病毒。因此,蚊虫的肠道组织是病毒首先感染的组织器官。“蚊媒病毒必然会与蚊虫肠道中的微生物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程功介绍,野外蚊虫的肠道微生物可来自孳生水体中的环境微生物,也可来自环境中植物汁液或花蜜中的共生微生物。不同地域中环境微生物组成存在巨大差别,导致不同环境下孳生的蚊虫肠道微生物显著不同。

  决定自然界中野外蚊虫感染传播病毒能力的肠道微生物是什么?是否可以通过调控蚊虫肠道微生物来阻断蚊虫携带、传播病毒?2020年5月,程功在云南省成立专家工作站,研究人员深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采集了数千只野外雌性伊蚊,分离出55株蚊虫肠道共生菌并进行功能筛选。

  研究显示,在常见的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的肠道中定植Rosenbergiella_YN46菌,可显著抑制蚊虫通过叮咬吸血感染登革病毒及寨卡病毒。Rosenbergiella_YN46菌是一种能决定蚊虫对病毒易感性的关键肠道共生菌,通过分泌一种葡萄糖脱氢酶将吸血蚊虫肠道环境快速酸化,导致蚊虫肠道微环境重塑,大幅降低蚊虫对病毒易感性。

  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程功团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设计了一个现场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向蚊虫孳生水体中加入Rosenbergiella_YN46菌进行环境干预,孵化出的疫区蚊虫感染登革病毒的比例大幅下降。

  “相较于传统蚊媒病毒防控手段,研制Rosenbergiella_YN46菌成本低、效率高、安全系数高。”程功介绍,他们已经在一个村落进行大规模现场干预实验,成功后将扩大实验范围,一步步实现共生菌环境干预策略的落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7日 19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