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4:05:24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衡阳7月31日电 题:“特殊园丁”刘玲琍的“三心法”与成就感
记者 鲁毅
“刘老师,我成为预备党员了。”前不久,收到学生发来的这条微信,刘玲琍开心不已。她立即回复消息点赞,并鼓励对方要尽力把工作做好。
刘玲琍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受访者供图刘玲琍是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每当学生有进步、有收获,都是她最欣慰、最骄傲、最幸福的时刻。“听障学生点滴进步背后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执教33年的刘玲琍甘当特殊孩子的守护者,始终坚守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用扎实的专业能力帮助不少学生跨越障碍、改变命运。她自创唇舌操、触摸法,让30多名听障孩子开口说话;她探索“个别化教学”“双语教学”和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帮助20多名特殊孩子考上大学;她的课堂上,走出了舞蹈演员、医务骨干、特教老师、理发师……
坚守“三心”付出百分百努力
走进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使命培育生命,以爱心担当大义”这十四个大字镌刻在教学楼墙壁上。这里的学生有的耳听不见、口不能言、眼看不见,还有的有心智障碍,教会他们自立自强是老师们的最大心愿。
在少年时期,刘玲琍对听障邻居生活中的种种困窘记忆尤深。“看到阿姨因为比划不明白时急得抓头,我当时就想,要是她能读书学写字该多好。”这份善念,让刘玲琍最终走进特殊教育。1991年,18岁的她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教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特教老师。
“大部分特殊孩子初到学校时宛如一张白纸,帮助他们康复语言、学会表达、规范行为、学习文化知识一样都不能少。”刘玲琍说,要让孩子们掌握这些知识,老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缺一不可。
从事特教工作,刘玲琍不仅扮演着老师的角色,更是孩子们信赖、依赖的妈妈。她记不清自己曾多少次带着患病学生去看病、掏钱为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
为了让聋哑孩子发声,刘玲琍自创唇舌操、触摸法,要求学生每天练习唇舌操锻炼发声肌群。课堂上,她反复把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其感受气流变化,或将孩子的手指伸进自己嘴里,触摸发音位置。一天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说话都困难。“语言康复训练,除了方法,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等待突然而来的奇迹。”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健全人世界,掌握更多生活技能、学习更多知识,刘玲琍自学心理学、自编教材、自做教具,创新情景教学法。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有口语和手语,还有图画、情景演示等。除了教室,菜市场、湘江边、公园等都成为她的教学场地。
从语言康复训练到传授文化知识,刘玲琍总是用尽方法。“通过特教老师的努力,让这些特殊孩子像正常健康的孩子一样成长,长大后回归主流社会自食其力,就是我们的使命;让这些身有残疾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爱,快乐地成长,就是我们的大义。”刘玲琍说。
让特殊孩子放飞梦想
执教30多年,刘玲琍教过80多名学生,相比普校老师这个数量并不多。刘玲琍说,选择了特殊教育,就不曾期待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我们关注每一个特殊孩子的点滴进步,因为教育好一个残障孩子,就会造福一个家庭,甚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特教老师的价值所在。”
刘玲琍和学生刘寒湘参加“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受访者供图向她报喜的学生名叫邓亮,是刘玲琍的第一届学生,从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仓储物流中心工作。“几年前他就跟我说过想入党,我也一直鼓励他‘入党应该是人生追求’。”看到自己的学生终于被认可,刘玲琍比他还开心。
考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刘寒湘也是刘玲琍的学生之一。2006年,6岁的寒湘来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最初两年在听障班学习,如果一直读下去,她可能成为一个用文字和手语与外界交流的聋哑人。幸运的是,2008年,学校开设语言康复训练班,来到刘玲琍班级的刘寒湘,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3岁之前是语言康复的最佳时期,寒湘开始语言康复时已有8岁,当时只能发出‘啊’的哑巴音,声带也很僵硬。”刘玲琍没有轻言放弃,坚持每天对她进行强化训练,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教,几年后终让寒湘走出无声世界。在刘玲琍的鼓励下,寒湘又学起舞蹈,通过努力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如今已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还参加过杭州亚残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央视春晚等。
刘玲琍教过的学生还有不少考上大学,其中不乏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等一本院校。这些学子毕业后,有的做了设计师、老师,还有一些通过职业教育成为糕点师、园艺师等。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像健全人一样工作、生活,拥有了美好的家庭。
改变他人命运的路上,刘玲琍始终持之以恒精进业务、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2023年,她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一个都不放弃
初见刘玲琍,是在她的语言康复训练班上。身着套装的她一边手写板书,一边回头一字一句复述,口腔张得很大。与普校教室不同,这里的教室被分为三截,一边是课堂,2排桌椅8个学生,另一边是学生休息的床铺,中间是收纳柜和刘玲琍的办公桌。
暑假前夕,刘玲琍为语训班学生讲解暑期安全知识。记者 鲁毅 摄学生只有8名,却被分成了一、二、五年级,刘玲琍负责他们的语言康复和语文课。除了听障孩子,班级里还有两名脑瘫儿。刚进学校时,家长对这两名学生并未抱有什么期望,刘玲琍却为他们精心设计了康复训练。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如今两名学生可以说出不太清晰的词语,还学会拼读简单的文字,工整地抄写课文。
“每一名学生,我都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成长。”刘玲琍说,有的听障学生可能半年也无法清晰地发出第一声,有的心智障碍学生可能几个月也学不会十个数字,有的学生永远安静不了十分钟……“我总提醒自己,下一次也许就会出现奇迹。”
刘玲琍教过的学生中,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8岁。当被问及是否会有挫败感,她坦言每天都干劲十足是不可能的,挫败感常有,偶尔也会难过得哭一场,但从没想过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作为学校语言康复训练组组长兼班主任,刘玲琍还主动报名学校的“送教上门”服务,利用周末时间为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孩子送上康复教育。5年来,她先后为4名智障儿童送教。
她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当成动力。刘玲琍说,每当见到学生掌握一项生活技能、学会拼读一个字时,听到孩子们用不太清楚的声音喊出“刘老师好”时,看到学生家长因孩子第一次清楚地叫“妈妈”而高兴得热泪盈眶时,她所有的疲惫、气馁瞬间消失,更坚定了要教好他们的信心和决心。
关爱残障人士是文明社会的标尺。刘玲琍说,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一生与特殊教育事业连在了一起,她将继续在平凡的工作中践行一位人民教师和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价值,用爱照亮残障学生前进的道路,用爱温暖残障学生成长的心灵。(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