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2:37:29 来源: sp20241105
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市第二十六届学生艺术节和“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上,许多中小学乐团都把我的《炎黄风情》曲目纳入音乐会节目单。这对一些中学生乐团来说已经是持续多年的演出传统。而令人惊喜的是,两支小学生乐团同样从中选择了曲目,《走西口》《紫竹调》《兰花花》《杨柳青》《太阳出来喜洋洋》由这些平均年龄不到11岁的孩子们演绎得色彩各异、感人至深。
从教于奥地利格拉兹艺术大学的华人音乐家宋娜在网络上听到音乐会后说:“孩子们演奏的《走西口》,如此纯朴、自然。《炎黄风情》让几代人都能读懂,喜欢。”“在国外,每每听到《炎黄风情》以不同形式呈现在舞台,都会被这部民族音乐文化的经典震撼。”短短几句话,点明了《炎黄风情》的两个宗旨:向后代传承,向世界传播。
把民歌作为活的文化形态保护传承
《炎黄风情》是用西方管弦乐的绚丽色彩展现中国民歌艺术魅力的管弦乐组曲。诞生30多年来,它一方面被纳入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材,通过课堂向下一代传递着古老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成为海内外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通过音乐会、唱片、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声音。
大陆和台湾的当代指挥家几乎都曾指挥演出过《炎黄风情》。海外指挥家也频频在世界各地奏响这些地跨东西南北、情及喜怒哀乐的中国旋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年指挥家把《炎黄风情》列入自己的音乐会曲目。今年年初,美国明尼苏达管弦乐团演出的《炎黄风情》赢得观众高度赞扬,其指挥则是《炎黄风情》的“同龄人”——1990年出生的钱骏平。
《炎黄风情》保留了原民歌的标题、旋律,并依照原歌词的意境、情感,以西方多声部结构和管弦乐色彩,演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旋律以及幻化在其中的中国故事。当英国管奏唱出月下泉边的云南情歌《小河淌水》,当法国号勾勒着迷离烟雨中的《无锡景》,当意大利小提琴以《茉莉花》那含情脉脉的旋律诉说着乡间女子的爱情憧憬,当“洋鼓洋号”伴着唢呐一起《闹元宵》,描绘着“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节日场景……那沧海桑田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久远传说中的斗转星移、人生沉浮,让海内外炎黄子孙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与隔阂,在浑然不觉中消弭。
将民歌改编为器乐曲,或者在器乐曲中引用民歌,在西方专业音乐中古已有之。从海顿改编的450首英国民歌,到贝多芬改编的170首欧洲民歌,从19世纪的李斯特、德沃夏克、格里格、柴可夫斯基,到20世纪的拉赫玛尼诺夫、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雷斯皮基、巴托克、艾夫斯,都将民歌融入创作中,形成了西方专业音乐引用和改编民歌的传统。
至于用外来乐器讲中国故事,同样由来已久。中国音乐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外来乐器和表演形式的历史。唐代诗人岑参曾写下“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箜篌、筚篥、羌笛、胡琴、琵琶这些来自西域的乐器逐渐进入中原地区,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柘枝舞、胡旋舞等来自西域的音乐舞蹈,从汉唐时代开始,陆续融进了中国的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代代相传。
由于音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以和声为基础的西方专业音乐在旋律、音色、节奏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中国包括民歌在内的传统音乐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比肩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我们要将民歌视为一种活的文化形态,通过学术的和教育的方式,在民族文化接力中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通过交响音乐推动中国民歌走向世界
将西方管弦乐在多声部结构方面的优势同中国音乐在旋律方面的优势相结合,由此弥合东西方文化背景的空间差,弥合不同时代审美需求的时间差,使中国传统音乐获得新的生命和开放性发展——这就是《炎黄风情》的初衷。
改革开放后,中国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再是单向吸取。中国需要世界文化,需要“洋为中用”,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需要“中为洋用”。《炎黄风情》应运而生。
《炎黄风情》不以民歌作为器乐曲素材,而以展示民歌为目的。同时使用东西方两种音乐元素时,必须保持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既不能为了迁就西方音乐结构而破坏民歌旋律的醇厚韵味,也不能为了顺应中国传统旋律而破坏西方音乐的严密结构。东西方音乐的“柳眉星目”和“金发碧眼”各有其美,不必削足适履、互相模仿。
《炎黄风情》的交响化,是为单线条民歌旋律加上源自西方的对位、和声,以繁简相补、动静相对、起止相错的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与错落,体现多声部音乐的均衡之美。这需要在后天的长期学习和积累中不断修炼。
我创作《炎黄风情》的愿望,是通过家喻户晓的民歌旋律,帮助中国听众了解西方管弦乐;同时,也让西方听众借助耳熟能详的管弦乐,亲近中国民歌、中国传统文化。期待越来越多的音乐家未来继续深耕中国民歌音乐,继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括民歌、歌舞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各类器乐曲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让世界听到华夏土地上的动人音符,让我们的音乐丰富人类共同的音乐宝库。
(作者为中国作曲家)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9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