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2:31:25 来源: sp20241124
“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成为今年资本市场热议话题。今年以来,监管层就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频频发声,相关新政策、新举措稳步推进。
10月30日至31日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一个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吸引更多外资机构踊跃进入。与此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也加快“出海”步伐,主动参与全球竞争,拓展长期发展空间。
外资机构“引进来”进程加快
近年来,我国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金融开放的政策红利密集释放,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今年,外资机构积极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建设。
从证券行业角度来看,截至上半年末,外资参控股券商数量达17家,其中外资控股9家,包括两家外资独资券商。此外,还有16家拥有外资背景的券商正在排队申请设立。近期,渣打证券成为首家获准新设的外资全资控股券商,并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业。11月份,证监会接收了瑞穗证券株式会社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申请材料。
上半年,外资参控股券商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合计分别占行业整体的5.6%、6.56%、7.15%、5.5%。虽然当前外资参控股券商的整体实力不敌行业众多大型券商,但其在经营理念、产品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差异化、精品化竞争,外资券商正持续完善业务体系,补全业务资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趋势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在华展业。中国银河研究院策略分析师、团队负责人杨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券商的进入能够增加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让市场更具吸引力,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高质量与高标准外资券商的进入,有助于推动中资券商主动降低交易成本及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外资券商能够带来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外资券商的参与使得国内资本市场更加国际化,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A股,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今年是中国公募基金业成立25周年,也是第一批中资基金出海15周年。从向外资机构“取经”起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奔赴,中国基金业对外开放从未停步。
今年以来,外商独资公募加速获批并陆续开始发行产品,为中国公募行业注入了又一股活水。1月份,证监会核准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2.6亿元人民币独资设立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3月份,证监会核准联博香港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人民币独资设立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8月份,证监会核准安联投资有限公司出资3亿元人民币独资设立安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9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且在陆续发行新基金。业内人士认为,外资基金管理机构将全球资产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风控经验带入中国,对丰富我国基金业格局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外资机构坚定看好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机遇,持续加大保险行业各方面的投入。比如,汇丰人寿于2022年6月份完成股权变更,从一家合资险企变身为汇丰集团在中国内地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今年7月份,汇丰人寿继续获股东增资,注册资本从10.25亿元提升至23.14亿元,为继续扩大业务规模做好准备。总的来看,目前,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
助力企业“走出去”
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金融市场投资主体,同时也为中国参与境外投资创造了更多条件,对促进金融市场及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于对中国企业、中国资产、中国投资者的深刻理解,证券行业积极“出海”,并在境外业务的拓展中持续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有力支持境内企业利用境外市场融资发展,拓展未来的长期发展空间。当前,几家头部券商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成为整体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今年以来,券商跨境业务合作深化,加大对国际成熟市场的覆盖,业务整体发展稳健,成为业绩新增量。截至7月末,券商开展的跨境业务存量规模为9591.37亿元。其中,跨境衍生品存量规模达7542.68亿元,占比79%,较去年年末增长28.49%。
目前,中资券商的“出海”进程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杨超表示:“首先,中资券商可以进一步拓展跨境投资和交易业务,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多国际化的投资选择。其次,可以开展更多跨境资产管理服务,如销售与管理跨境基金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另外,中资券商可以在国际市场扩大投行业务,参与更多的跨境融资项目,促进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基金公司逐步走上世界舞台。2007年,国内基金公司主动开启海外征程,4只公募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扬帆出海。随着全球多元资产配置的理念逐渐受到更多投资者重视,QDII家族在历经波折后,逐渐发展壮大。QDII基金管理人也吸取了首批出海产品的经验教训,如淡化主动选股,以指数基金为主;回归QDII投资本源,尽可能弱化与A股相关度等。今年,受投资者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驱动,加上较为亮眼的投资业绩,公募QDII基金在总规模、份额、产品数量等方面均实现明显增长,投资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德国等。
保险业也在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之路上奋力前行。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承保金额近1.3万亿美元,累计支付赔款61亿美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存在较大的再保险贸易逆差。2022年,中国分出至境外保费规模约1120亿元,境外分入保费规模约283亿元,再保险逆差近4倍。今年10月份,首批15家保险机构入驻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意味着我国再保险“国际板”的启动运营,将有力提升我国再保险业务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保险业双向开放水平,更好帮助企业走出去。
从期货行业来看,全面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东证期货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首次以境内特定品种方式引入境外交易者以来,我国期货市场不断扩大特定品种范围,持续拓宽对外开放路径,逐步落地一系列制度型开放举措,目前我国已有23个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期权交易的政策措施已经落地,期货和衍生品法为期货市场‘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法律支撑,铜、PTA等重要品种价格已成为全球现货贸易定价基准,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坚定,全面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讲好中国金融市场故事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从“大写意”逐渐转变为“工笔画”,各类金融机构深入贯彻国家重要战略,双向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其中,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积极融入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优化完善“一带一路”沿线网点布局,推动网点布局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不断提高。例如,截至2023年6月末,工商银行已在2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125家分支机构,与143个国家和地区的1443家外资银行建立了业务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日益增加,银行业在跨境金融领域频频发力。多家银行机构结合企业特点,持续优化自身跨境金融、供应链融资等产品和服务,推动外贸服务创新。
中国金融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也为外资机构在华发展创造了机遇。渣打银行(中国)行长、总裁兼副董事长,区域行政总裁(中国及日本)张晓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益于中国持续扩大金融开放,渣打在中国参与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并获批多项市场准入资质,如获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全面参与债券通“南向通”首日交易、参与跨境理财通首批试点、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等,持续为在中国、进入中国和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各类客户提供优质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作为国际性银行,我们能发挥的作用是更好地连接中国与海外市场,在投资者教育、制度对接、市场对接等方面,发挥出汇丰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的优势,把中国金融市场故事讲好。”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兼副行政总裁程卓雄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渣打银行期待进一步发挥全球网络优势、领先的产品创新与交易能力,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深度参与到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之中。”张晓蕾称。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表示,下一阶段,在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的原则下,稳步扩大金融市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为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