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促进青年就业 让政策落实落细

发布时间:2024-11-01 13:22:23 来源: sp20241101

  2024全国两会 解码中国动力源

  强化促进青年就业 让政策落实落细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5次提及就业。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如何拓宽就业渠道、支持青年人创业就业?就业政策如何落实落细?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针对就业问题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方复全

  建立更为宽容、长远的教育评价体制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高校,该如何为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如何深化教育评价体制、让高校成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沃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建立更为宽容、长远的教育评价体制。

  学科设置

  对就业率较低专业少招停招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身为大学校长的方复全挂在心头的大事。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方复全告诉北青报记者,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在首都师范大学,每一位校领导都至少走访了10家企业,向企业推荐本校的学子,为应届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每到高考专业填报时,哪些专业好就业、哪些专业又是“天坑专业”,经常会引发热议。从专业招生的角度该如何破解就业难题?方复全介绍,北京市建立了学科专业“灰名单”制度,落实率低于60%的学科专业将进入“灰名单”。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对于这样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可能就要少招停招,从源头上来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方复全说。

  评价体制

  对大学少排名、少评估

  方复全曾多次提出,大学教育要“耐心”和“淡定”,而要让大学教育更“耐心”,离不开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方复全告诉北青报记者,近些年,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从原来的“讲数量”到现在更多“讲质量”,去评价其代表性成果,可以说我国的教育评价体制正在逐步改革。

  另一方面,方复全认为,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对教育的评价也不应该仅仅针对教育本身,而是一个社会评价,也就是如何去评价一个人,他上什么样的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成功,“这个评价机制是链条式的。”现在在招聘中常出现要求学生毕业院校,非清北或者非985高校不录取,方复全认为,应该破除这种“唯出身论”,全社会对学生、对高校、对各个职业的评价都应该更宽容和多元。对教育政策制定者而言,应尽可能给高校更多自主权,“少去排名、少去评估,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宽阔的视野看待高校的发展。”方复全认为,评价一个大学的办学成效,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其校友,一个大学在其办学历史上培养了多少个科学家、多少个企业家、多少个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政治家,而非短期的排名。

  加快培育

  北京“蜜蜂式人才”缺口达80%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长期深耕科技创新,方复全认为,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而创新的驱动力则在于人才,人才是实现生产力的主体。而在现阶段,从科技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这其中关键一环就是人才的缺失。

  “我们需要大量‘蜜蜂式人才’,他们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能够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方复全说,然而目前这类人才仍比较稀缺,按照硅谷的对比数据,仅北京而言,这类人群的缺口就高达80%。

  如何去培养、挖掘“蜜蜂式人才”,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方复全认为,这样的人才需要有技术背景,同时有企业和市场经验。从政府层面,他认为应该设立投资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机会,也让“蜜蜂式人才”有发挥的空间。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全国人大代表杨金龙

  建议职业教育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技师学院整形涂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金龙一直关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杨金龙表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就必须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其中要解决三大问题:纾解技能型人才本土化培养堵点、破解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难点以及消除技能人才社会待遇的痛点。

  整体增加

  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

  新时期,就业市场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新要求,杨金龙深有感触,“当下的技术工人、技能人才不再是单纯的操作工,他们在岗位上既要能够完成工作,还应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改进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现在很多设备都是全英文的,这要求学生拥有更高的文化素质。”

  “全面而科学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他说。

  杨金龙表示,在国家倡导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目前部分地区的普职比已达到7:3,甚至是8:2。“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道路上,技工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他认为,如果一个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占比偏大,不仅会造成普通高中教育自身实现多样化办学所需投入的政策、财政、人力、时间等诸多方面成本的叠加,更会对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发展空间造成“挤压”,进一步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

  杨金龙建议,加大对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支持力度,巩固扩大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招生规模。此外,资金、人员也是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保障,但相较普通教育生均经费等标准仍相差甚远,很多政策职业院校无法享受或存在差异化对待。

  杨金龙建议,要整体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并且根据地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需求等多重因素,在不同区域科学确定职普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生均拨款等标准,在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政策,积极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

  大力推广

  委托式、订单式等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毕业生如何突破就业难?杨金龙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头”解决——订立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输送路径。

  他建议,大力推广“委托、订单和中国特色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服务企业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例如,提升职业院校与地方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主动对接本地企业需求,提高技能人才输送对口率和人才留用比例。

  切实提高

  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

  杨金龙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工人与一般管理人员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目前我国40.8%的制造业产业工人月均工资仍在5000元以下”。

  他建议,从国有企业做起,牵头落实对通过相应技能等级认定的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引导企业在薪酬分配中体现技能价值导向,打通“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共富链条。此外,积极开展技能技术人才对标工作,让技能人才享受对应技术人才的待遇,真正实现技师、高级工毕业生享受本科、大专生同等待遇,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发展环境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文/本报记者 熊颖琪

  全国政协委员刘林

  建议优化直播带货等新职业社会保障

  教育部与人社部调研结果显示,67%的高校毕业生反映找工作难,23.3%的用人单位表示招聘计划比较吃紧,“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建议,应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的精准性,打通高校毕业生发展的多渠道。

  供需矛盾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据官方统计,2024年全国高校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

  高校毕业生为何就业难?刘林指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市场招聘需求减弱与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的供需矛盾凸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中和高校阶段,学生人数还是在不断增长的阶段,据预测,这种状况将持续到2035年左右。这就会导致社会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供需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高校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这也是个老问题。但是,高等教育有它的发展规律,包括滞后性。专业的设置都需要等到一个产业相对成熟之后,再加上四年的培养时间,当学生成为毕业生,已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刘林说。

  就业保障

  把新职业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

  刘林认为,如今,直播带货、网络创作等自由职业兴起,“更灵活的就业方式得到年轻人的追捧,也应该被纳入到职业和就业统计中来。”

  刘林也补充道,为让新的职业看起来更“稳定”,我们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保险制度。“我建议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对应设立相应的职业身份,并及时把这些新职业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当中,让个人可以缴纳保险,也让职业发展有更稳定的保障。”

  优化政策

  多渠道疏解高校毕业生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终点,是要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出路。

  刘林的建议中包括几种方式:首先,拓宽升学渠道,包括国内和国际留学两方面。比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学范围、规模,推荐更多留学机会、提供公益或者普惠留学指导服务,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其次,精准招聘。刘林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招聘信息浪费、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依然严峻。他建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数据平台,支持社会招聘服务平台与学校长期合作,鼓励优质、诚信招聘平台入驻校园提供专业服务,同时由有关部门牵头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全国招聘信息资源共享,扩大有效岗位来源,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刘林还建议通过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进行人才的精准补训、进一步清理各种隐性就业歧视、对困难毕业生优化兜底措施等手段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文/本报记者 熊颖琪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

  支持青年人通过电商平台创业就业

  创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发展潜能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电商平台创业有资金成本低、投入风险小、运营条件成熟、年轻消费群体聚集等优势,可以为青年人创业就业打开新空间。

  创业群体

  青年人是重要的一类

  孙洁介绍,人社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在创业者中,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人是重要的一类创业群体,也是国家创业就业政策关注的重中之重。

  新兴岗位

  电商拓展青年创业就业的空间

  电商平台大幅拓展了青年创业就业的空间,创造大量新兴的就业岗位,为就业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在孙洁看来,电商平台上有丰富的产品品类,代表着广阔的创业就业机会。提供了面向小众爱好群体的“长尾市场”,让有相同兴趣爱好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消费需求能够在平台上实现聚集,从而为创业者创造了能够产生规模收益的小众市场,例如,热衷情绪价值的年轻人催生新的商品形态“疗愈经济”独特产业,像“情感树洞”“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虚拟蚊子”“爱因斯坦的脑子”等,这些花费几分钱、几元钱就能购买的情绪产品正越来越多,成为年轻人创业就业新方向。

  校企合作

  多方合作产教融合

  孙洁建议,通过促消费、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初创企业发展。出台鼓励和支持网络消费的政策措施,持续打开创业空间。政府金融部门对平台小微网店给予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举措。鼓励校企合作,探索电商平台与青年创业的有效合作模式并因地制宜推广复制。推广“产业集群+平台+高校”模式,通过“职场化育人”提升创业成功率。鼓励高校与电商平台、产业集群多方合作产教融合,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平台资源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优势,引导大学生从校园走入实践,真正学以致用。

  宣传典型

  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

  此外,还要加大青年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典型案例宣传,正确看待电商平台创业就业。进一步挖掘青年在电商平台创业就业典型案例,培育平台创业就业新形态、新职业、新岗位。积极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培育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青年人的新型择业观与就业观。

  文/本报记者 董鑫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