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8:43:44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社 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陈康亮)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的养老金融,如何帮助应对老龄化、更好护航“夕阳红”,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在此间举行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养老金融大会”上,与会专家试图给出答案。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根据官方统计,65岁以上的人口从2000年的8811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21676万人,占比由6.96%提升到15.4%。
在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看来,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之举,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建信基金副总裁陈正宪表示,中国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使得个人财富积累模式和路径需相应调整,发展养老金融不仅关乎已退休人群的养老保障,也与尚未步入老年阶段的广大群体密切相关。
谈及中国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农银人寿总经理梅励表示,中国养老金融面临一定挑战。比如在资金端,目前养老金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积累性养老金发展不足;在产业端,由于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养老产业的融资与投资对接难度较大。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指出,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实施了近两年的试点,金融机构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超过6000万个。商业保险年金已积累养老金规模超6万亿元人民币,覆盖近1亿人。截至2024年7月末,养老产业贷款较年初增长了16.1%。养老金融的发展开局良好,初见成效,但是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民众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金融机构推出不少养老金融产品,但同质化问题较严重且收益率过低,存在供需对接不畅的问题,应加强改革。”梁涛说。
就金融机构而言,梁涛建议,银行、保险、证券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实行错位竞争,加强个人养老金产品创新。同时,金融机构应克服经营考核的短期化倾向,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养老产业机构探索开发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提供接力式金融服务。
就监管而言,梁涛认为,应突出养老金融监管的贯通性,加强对产品设计、销售管理、客户服务、风险处置等环节的全链条监管,不留空白。同时,应持续优化养老金融发展环境,政府层面应建立完善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养老金融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互通,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清华大学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表示,养老金融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在于畅通多元化养老产业投融资渠道。在市场机制方面,要有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在社会参与方面,要多渠道聚合社会资本,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在政府支持方面,可设立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效应和宣传增信效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恒安标准养老董事长万群认为,中国发展养老金融,应该积极与世界交流对话,借鉴诸如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以期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养老金融体系。(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