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9:59:46 来源: sp20241121
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水里有监测船、地面有走航车……数据显示,国家直接监测各类环境监测点位3.3万个,基本实现了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全覆盖。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我国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监测网络更加先进全面,数据质量更加真实可靠。
近日,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去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
“伴随着我国生态环保事业的蓬勃发展,环境监测已经走过50周年的发展历程,作用日益凸显、地位不断提升,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顶梁柱’和‘奠基石’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告诉人民网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将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此次印发《意见》,也明确了“两步走”目标:第一步,未来五年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工程、监测科技创新工程、强基层补短板能力提升工程、监测人才培养工程等“四大工程”,加速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整体能力。第二步,再用五年左右时间,到2035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监测力量。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一套包含完善的监测网络、先进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监测业务、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监测管理等的有机系统。”蒋火华补充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具有五个方面鲜明特征:一是布局合理、要素全面;二是精准科学、运行高效;三是制度健全、监管有序;四是发现问题、洞察规律;五是创新科技、培养人才。”
据悉,为切实推动《意见》各项要求落实落地,生态环境部还研究制定了《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要点(省域)》,分领域明确细化具体建设要求,为地方推进监测现代化提供有力抓手,鼓励先进地区先行先试,引导落后地区补齐短板,系统、全面提升地方监测整体能力。
蒋火华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监测将对标美丽中国建设考核要求和指标体系,结合美丽中国建设重点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价方法,补齐监测短板弱项。要在巩固提升传统监测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加快生物多样性、碳排放、新污染物等新兴领域的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与美丽中国建设相匹配的现代监测体系。
(责编:杨曦、章斐然)